这场"矛与盾"的较量,正把南亚次大陆推向一个危险的境地--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两边都快突破4%了,这可都是本该拿来改善民生的钱啊。
那么,这纸面上的停火背后,南亚未来的十二天,真能风平浪静吗?莫迪那句"暂停",听着更像是个倒计时。印度那边估摸着,受损的"阵风"战斗机雷达修好,弹药补给到位,怎么着也得十二天左右。
巧的是,五月二十五号前后,正好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湿婆神之夜"。对急着凝聚民心、重塑强硬形象的莫迪政府来说,这可不就是个动员的好时机?到时候,来一场"象征性"的攻击,既能显示印度的决心,也能在国内捞足政治分。
只是,巴基斯坦的防卫体系,也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通过跟中国的"背靠背"支援,巴基斯坦已经建起了一套覆盖更广、反应更快的预警网,还有多层次的防空阵地和更灵活的导弹部署。这意味着,就算印度再搞突然袭击,能占到的便宜也大大缩水了。
真要再打起来,双方很可能就得陷入一场没完没了的"低烈度消耗战",一直耗到某一方的经济或者政治先撑不住为止。克什米尔的孩子们,还在炮火的废墟里扒拉着课本。而新德里和伊斯兰堡的决策者们,似乎仍在核按钮旁边,冷静地盘算着各自的"战术收益"。
历史这面镜子,似乎总在关键时刻被蒙上灰尘。但愿那点儿被称为"理性"的微弱光芒,还能照亮悬崖边上,那最后的一小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