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特朗普战略思维并非大国竞争,而是更接近于一种“大国合作”(2)

2025-08-26 11:03  头条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对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包括发动贸易战、实施技术封锁、甚至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政策逐渐显现出灵活与务实的一面。尤其在第二任期内,他表现出不愿与中国展开全面对抗的倾向,转而寻求"有限度的共处与合作"。这一调整虽本质上出于对美国利益的现实考量,却在客观上降低了中美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也为中国延续战略发展窗口期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揭示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基本现实:大国竞争的本质是国家利益的博弈,而非情绪或意识形态的简单驱动。其务实甚至功利的外交风格,反而为两国厘清利益边界、避免误判提供了某种确定性,甚至在贸易、能源等领域开辟出有限的合作空间。

当前中文舆论中常见将对特朗普的评价简化为个人特质攻击(如"懂王""疯王"等),这种情绪化标签容易遮蔽其政策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实施效果。特朗普在美国国内仍拥有广泛且稳固的支持基础,其政治理念已深刻影响美国的内外政策制定。如果仅因其非传统风格而低估其战略连贯性与韧性,可能导致中方在对美博弈中陷入被动。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优先"代表的民族主义与现实主义回潮并非个例,而是整个西方世界甚至全球政治转向的一部分。认为特朗普加速"美国衰落"是一种高风险的预判--历史经验表明,外部压力往往可能激发美国进行有效的内部整合与制度调适(如冷战时期)。轻易断言"美国衰落"可能使中国错判国际格局的实际演变趋势。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最终取决于双方能否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相互尊重和务实冷静的态度处理矛盾与合作。评价特朗普时代,应跳出个人风格的争议,客观审视其政策背后的逻辑。中国尤其应避免通过扭曲的"哈哈镜"观察对手,而应以清醒的战略眼光识别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就机遇而言,特朗普所推行的务实外交在某种程度上为中美避免了正面冲突的极端风险,也打开了包括经贸、气候等领域在内的合作窗口;而挑战则在于,其战略收缩与交易主义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同时面对更具不确定性的博弈环境。

总之,面对特朗普及其代表的政治现象,中国应坚持理性、客观的原则:既不妖魔化,也不浪漫化。唯有实事求是地评估、尊重对手并冷静应对,才能在多极化世界当中找准自身定位,避免战略误判,最终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