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这回是真想明白了,美国根本就是言而无信,6000亿美元买不来安全,只能成为特朗普的"盘中餐"。痛定思痛的沙特决定向东看,转头就找上了合作伙伴,攻守同盟建立,梦寐已久的核保护伞终于撑开了。
在9月15日,来自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50多名高层齐聚多哈开了个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以"史无前例的团结姿态",抗议以色列对卡塔尔的袭击行为。
会议期间,多国领导人提议,应该加强各国间团结合作,并且下大力气制裁以色列,才能为卡塔尔报仇,彻底打击以色列的嚣张气焰。
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面对一个有着世界第一强国支持的以色列,中东基本上没有任何胜算,而且由于各方之间的矛盾一时间也难以化解,任何口头上的承诺,乃至外交文件的签署,都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无论中东各国言辞有多么激烈,唾沫星子也淹不死以色列,更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联合武装力量。
也是在这个时候,早就看清局势的沙特选择了另辟蹊径,既然多边联盟不现实,那就搞一个双边的攻守同盟。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9月17日,沙特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一份共同防御协定,协议规定,两国共同加强防务合作,并且强调一方对另一方有军事支持的义务,也就是"对两国中任何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对两国的侵略"。
毫无疑问,这项协议的签署,足以改变中东乃至整个南亚的政治地缘格局。其重要影响在于以下三点。
其一,这意味着伊斯兰世界拥有了一把可以"打开"的核保护伞。
沙特和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合作,其根基之一在于他们拥有共同的伊斯兰文化认知,在此基础上,要知道整个伊斯兰世界中,只有巴基斯坦拥有事实上的核武器,尽管不合法,但人家确实有,而且具备战力。
如果说以前巴基斯坦的核武还不能大大方方地使用,只能作为战略威慑的隐性手段,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沙特的"背书",就相当于得到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支持,直接赋予了巴基斯坦这些核武在一定区域内的"特殊合法性"。
反之,由于巴基斯坦和沙特这份协议,着重强调了双方将采用一切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核武。也就是说为伊斯兰世界找到了可用的核威慑手段,将直接对以色列产生制衡。
其二,巴基斯坦和沙特的关系其实一直很好,前者在沙特的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美国。现在沙特与巴基斯坦缔结类似于《北大西洋公约》的共同防御条款,势必会改变美国在沙特的影响力权重。
自此以后,沙特将大力支持巴基斯坦的经济建设,间接发展其军事力量,进而为自己的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用来抵消美国的影响力。对巴基斯坦而言,能够得到沙特这个"万亿富豪"的支持,不仅能够推动巴基斯坦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能对印度形成一种威慑,让莫迪明白,有了钱的巴基斯坦就可以更快地强化军事力量。尤其是当印巴冲突再度爆发的时候,巴基斯坦也有更多的底气和印度进行长期战争。
因此,这份协议本质上是将一个能打的和一个能出钱的国家连接在了一起,客观上影响了南亚的地缘格局。
其三,这将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未来说不定会在中东造就一个"小北约"。在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后,中东的海湾国家合作组织就已经计划要整合成员国的防空系统和导弹,以应对以色列的下一次威胁。只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中东这些国家的防空系统基本上都握在美国手中,所以这个计划基本上不可行。
而现在沙特和巴基斯坦迈出了第一步,就是为以后打基础。要知道,沙特这些王室成员基本上不具备武器自研能力,所以武器大多数都来自美国。而巴基斯坦背靠我国,不仅和我国在武器出口上有生意,在技术上也有合作,因此在武器研发上具备了一定的自研功底。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巴系武器能够有限地替换中东国家的美制武器,就会为中东诸国摆脱美国、寻求战略上的独立提供底气。到了那个时候,中东也就会像今天的沙特和巴基斯坦一样,在独立军事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多边攻守同盟。
当然,这是未来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成与不成,还要看美国的态度。当下,这个攻守同盟对我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一方面,它打破了中东地区原有的政治、军事格局,尤其是破坏了美国在此地的战略布局。我方可以借助这一同盟带来的积极氛围,进一步加强与中东国家在经济、能源、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沙特与巴基斯坦达成合作,也在间接地为我方的武器出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因为现在巴基斯坦的技术基础大多数都来自于我方,日后双方若是需要大批的军售订单,也就不可能无视我国的存在。
更何况,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后,也让中东这些国家认识到美国武器的危险性,而中系武器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也为中东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沙特和巴基斯坦现在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多这样的地区双边关系出现,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