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由于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虽然后晋、后汉均无力收复,但后周的柴荣却曾发动北伐,虽然最终因病而失败,但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对于北宋来说,也曾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面临两大难题。
1、辽国国力不在北宋之下。辽国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政权,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模式,虽然能够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离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对较为独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实力其实一直相对有限,虽能对南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但很难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迅速缩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辽国)虽然同样是游牧民族,但在统治方式上其实已经与中原王朝极为相似,已经开始采取集权统治,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辽国不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于立国较早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要处于上风。
2、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说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为了统治当地汉人,再加上该地多以农耕为主,因此辽太宗对该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对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形成了辽国版的"一国两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懂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所求的不过是个温饱和富足生活,对于谁当家做主其实看得并非那么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时,辽国对于燕云十四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经开始接受了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