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俄罗斯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在莫斯科工业论坛上公开表示:"俄罗斯需构建独立于外部供应链的稀土产业体系,这关乎国家安全与战略自主。"
这一表态背后,是俄罗斯政府自2023年起累计投入超7000亿卢布(约合70亿美元)的稀土产业振兴计划,从西伯利亚矿区的勘探升级,到圣彼得堡新材料实验室的落地,俄罗斯正试图打破对中国的稀土依赖,重塑全球关键矿产格局。

俄罗斯稀土产业的历史困境
俄罗斯稀土资源储量居全球第三,主要集中于西伯利亚的科拉半岛、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及乌拉尔山脉。
其中洛沃泽罗稀土矿储量达1.5亿吨,含铈、镧等轻稀土元素,科拉半岛的希比内矿则以钕、镨等重稀土为主。

然而受制于开采技术落后、加工能力薄弱及国际市场限制,俄罗斯长期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2年,俄罗斯稀土产量仅占全球0.3%,远低于中国的60%和澳大利亚的15%。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这一困境,2023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稀土技术出口管制,禁止向俄出口高精度选矿设备、离子交换树脂等关键材料。
同年的中国因全球供应链调整,暂停向俄出口部分稀土加工中间品,导致俄军工企业面临磁性材料短缺。

俄罗斯国防部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因稀土供应中断,苏-57战斗机发动机产量下降27%,T-14坦克夜视设备交付延迟4个月。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将稀土产业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2023年5月,普京签署《关键矿产安全法》,明确稀土为"战略资源",2024年3月,政府批准《2030年前稀土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开采-冶炼-加工-应用"全链条国产化目标。

根据规划,7000亿卢布投资中,40%用于矿区基础设施升级,30%用于建设冶炼分离工厂,20%投入新材料研发,剩余10%用于人才培养。
7000亿卢布投资
投资首阶段聚焦西伯利亚矿区,在科拉半岛,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下属的"希比内矿业"项目,通过引入中国曾使用的"浸出-萃取-反萃取"工艺,将稀土回收率从55%提升至78%。

该项目2024年投产,年处理矿石能力达200万吨,可生产钕铁硼磁体前驱体1.2万吨,满足国内40%的军工需求。
在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中俄合资的"阿穆尔稀土"项目因西方制裁停滞后,俄方独资建设的新选矿厂采用自主研发的"磁选-浮选联合流程",使轻稀土精矿品位从30%提高至65%,成本降低35%。
冶炼环节的技术攻关集中于圣彼得堡,2025年6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莫斯科国立钢铁合金学院联合研发的"连续离子交换技术"通过验收,该技术可将稀土元素分离纯度从95%提升至99.9%,能耗降低40%。

而基于此技术,圣彼得堡新建的"北方稀土"工厂于2025年9月投产,年处理稀土氧化物能力达8000吨,产品覆盖钕、镝、铽等15种元素,满足国内80%的永磁材料需求。
新材料应用领域,俄罗斯军工企业取得突破,2025年8月,苏霍伊设计局宣布,采用国产稀土磁体的苏-57战斗机发动机完成500小时耐久测试,推力提升12%,油耗降低8%。
同期乌拉尔车辆厂研发的T-14坦克夜视系统,使用俄产铒掺杂光纤后,探测距离从3公里延长至5公里,这些进展使俄罗斯国防部将2026年稀土自给率目标从60%上调至85%。

产业链的构建
俄罗斯在独立推进的同时,并未完全关闭国际合作大门,2024年11月,俄印签署稀土合作协议,印度提供选矿设备和技术人员培训,俄罗斯则以长期供应稀土精矿作为交换。
根据协议,印度斯坦锌业公司(Hindustan Zinc)向俄方交付首批50台浮选机,并派遣30名工程师参与哈巴罗夫斯克矿区升级。

此外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建"稀土技术联盟",共享冶炼专利,三国联合研发的"低温焙烧技术"可将稀土提取温度从1200℃降至800℃,减少能源消耗30%。
然而俄罗斯的产业链构建也面临挑战,西方制裁导致高端设备进口受阻,德国西门子拒绝向俄交付用于稀土分离的色谱柱,迫使俄方用国产玻璃纤维替代,分离效率下降15%。
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俄罗斯稀土行业工程师仅1200人,不足中国的1/20,为此政府推出"稀土学者计划",提供50%薪资补贴,吸引材料科学专业毕业生投身该领域。

而现在俄罗斯的稀土产业振兴,正在改变全球供应链结构,2025年第三季度,俄罗斯向土耳其、印度等非西方市场出口稀土氧化物1.2万吨,同比增长300%。
其中镨钕合金出口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从2%升至8%,直接冲击中国对欧洲的出口,欧洲汽车制造商为规避风险,开始将部分永磁体订单从中国转向俄罗斯。
宝马集团2025年9月宣布,其匈牙利工厂使用的稀土磁体中,俄产比例从10%提高至35%。

价格层面,俄罗斯的产能释放对国际市场形成压制,2025年10月,镨钕氧化物国际均价从每吨8.5万美元跌至7.2万美元,跌幅达15%。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延长至60天,部分中小企业被迫减产。

这一变化促使中国加速稀土产业升级,2025年8月,包头稀土研究院研发的"氢基直接还原技术"投入工业试验,可将冶炼成本降低20%,以应对俄罗斯的竞争。
结语
绍伊古在论坛上的发言,揭示了俄罗斯稀土战略的多重目标,而这场涉及 7000 亿卢布的产业豪赌,既是俄罗斯为国家安全 "筑墙" 的必要举措,也是其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尝试。

从 "稀土资源大国" 蜕变为 "产业强国",不仅将改变自身的战略处境,更会对全球稀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进程注定漫长且充满变数,而俄罗斯在自主化道路上的每一步探索,都将成为大国战略资源博弈的重要注脚。
不过,俄罗斯的完全"去中国化"并不现实,而中国在稀土深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短期内难以被超越,因此俄罗斯企业若想扩大出口,仍需与中国产业链保持一定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