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给实验室断粮,巴黎立刻开出一亿欧元支票。
短短三周,六百多份简历从加州、波士顿、纽约飞向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31名科研人员已经拿到九月入职通知。
签证文件里夹着家属医保、孩子入学、科研启动资金,全套服务一次到位。
美国科研经费缩水的动静比表面更大。
白宫2024财年预算砍掉国立卫生研究院24亿美元,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少了8.6亿。
西海岸一所顶尖大学医学院内部邮件流出,写明肿瘤、心血管、脑科学三大方向暂停招募博后,现有项目砍掉20%。
老板们在Zoom里说得直接:要么自己找钱,要么走人。
欧洲早盯上这波流动人才。
德国洪堡基金会四月把赴美学者专项名额提高了三倍。
荷兰给五年免签,实验室启动费直接打到个人户头。
动作最快的还是法国,马克龙把吸引科研人员写进大选承诺,一亿欧元专款里六成用来做薪水补贴,最高给到税前每月一万两千欧,比美国同级别的博后多出一截。
法国这次瞄准的不止是美国人。
印度理工学院一位材料学大牛也带着团队去了巴黎,理由是买不到液氦。
美国氦气出口受管制,实验室排期已到2026年,项目拖不起。
中国高校同样闻到风声。
清华、复旦、西湖大学的人事朋友圈连夜更新英文招聘海报,重点就一句话:美国不给的钱,我们给,美国砍掉的岗位,我们扩。
杭州给海外优青开出一千万人民币启动资金,深圳直接把房子钥匙放进了欢迎礼包。
北京一所医院甚至把罕见病样本库搬到了官网上,欢迎全球团队申请使用。
人才流动背后还有一条暗线。
美国收紧对华敏感领域审查,部分华人科学家主动选择离开。
法国趁机打出安全牌:不搞学术审查,不搞背景调查,只要学术履历够硬,签证最快两周。
于是,一批华人教授从休斯顿、达拉斯的实验室直接飞抵巴黎戴高乐机场。
短期看,法国赚了口碑,也赚了经费。
长期看,全球科研地图正在改写。
美国靠移民红利撑起的科技优势出现松动,欧洲和东亚第一次有了集体补位机会。
如果手里正好有篇论文卡在经费审核,或者孩子准备申请海外博士后,现在可以打开法国、德国、中国、新加坡的高校官网。
窗口期不会太长,美国一旦稳住预算,优惠就可能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