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高温正演变为昼夜连续复合灾害(4)

2025-08-19 14:24  每日经济新闻

此外要加强建筑节能与降温技术。在屋顶、路面使用高反射率材料;优化建筑朝向,采用气凝胶、低辐射玻璃等隔热建材。还可以建设智能电网,动态调配电力资源。

在农业领域,要普及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培育耐高温品种,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采用遮阳与降温设施;利用新一轮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成果,加强规划设计,规避极端高温风险。

在人体健康方面,做好高温敏感人群防护,通过资金投入与保险设计,加大对高温敏感性疾病诊疗人员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做好医保投入规划。设计高温保险产品,利用金融工具撬动资金进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公众行动参与。

在综合政策与规划保障方面,要做好气候适应性规划,同时做好经济激励与保险机制。建立热浪保险和财政支持机制,吸收因极端高温导致的宏观经济冲击。

从能源、基建、社保等多维度协同布局应对高温风险

NBD:高温等极端气候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国外在应对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我国可以从中借鉴些什么?

徐源:的确,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措施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农业领域,主要是科技赋能与生态保护并行。例如,柬埔寨推行"耐旱作物推广计划",有关项目获得世界银行资金支持,通过再植林、种植耐旱稻米和改善灌溉系统,让农民有能力应对最恶劣的气候变化冲击。同时,通过在稻田边界种植90万棵树,恢复1875公顷退化森林,遏制水土流失。

西班牙则通过天气指数保险来应对经济作物面临的高风险。当气温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无需逐户勘查损失,简化理赔流程并保障收入稳定。类似模式在法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逐步推广。

在能源领域,欧盟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在社会保障与劳动保护领域,主要是政策引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我国可以从中学习一些成功经验。首先,可以加大耐旱、抗高温作物品种的选育力度,尤其在华北、西北等干旱易发区推广适应性更强的作物。同时,建立区域化耐旱作物种植示范区,通过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其次,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可开发基于气温、降水等气象指标的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流程。例如,在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试点高温指数保险,当连续高温天数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赔付,降低农户收入损失。

再次,进一步优化海上风电布局。在苏粤等沿海省份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并配套储能设施。同时扩大分布式光伏在农村的覆盖,将光伏发电与农业大棚、养殖场结合。

此外,还可将应对高温风险纳入发展战略,从能源、基建、社保等多维度协同布局,避免碎片化应对。依赖智能电网、生物技术、数字工具等提升适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