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高温正演变为昼夜连续复合灾害(3)

2025-08-19 14:24  每日经济新闻

NBD:高温天气给电力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气候部门如何协同能源部门预判"用电狂潮"?高温是否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发电的发展?

吕卓卓:为协同应对"用电狂潮",气候部门与能源部门通过迎峰度夏能源保供服务专班的形式,建立了紧密的协作预判机制。

在数据共享方面,气候部门可以根据行业需求提供精细化预报预测。能源部门则可以通过融合气象预报预测信息、历史负荷规律、经济与产业活动数据以及新能源发电特性,构建气象-电力负荷耦合预测模型,提升对未来高峰负荷时段和强度的预测精度。

在协同响应方面,双方建立联合会商机制,针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提前预判,动态调整电力调度策略,提升电网应对高温扰动弹性。

在政策层面,气候部门积极参与制定能源规划,将气候变化风险纳入考量,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与气象条件适应性衔接,形成跨部门的系统性应对方案。

确实,高温压力在暴露传统系统脆弱性的同时,客观上加速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首先,高温时段往往伴随强日照,这正是光伏发电的黄金期,其出力高峰与日间用电高峰高度重合,使其成为缓解供电紧张的关键力量。这种"源荷匹配性"的优势在高温危机中被放大,有力推动了光伏装机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技术迭代。

其次,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政策层面,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提升与绿电交易市场扩容,引导社会资本向新能源领域流动,形成"需求增长-投资增加-技术进步"的正向循环。高温暴露传统电网调峰能力不足,推动电力市场向灵活性和稳定性并重转型。

此外,高温压力客观上也推动了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通过整合气象数据与电力调度模型,实现电源、电网、负荷的动态协同优化。跨区域电力互联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提升能源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效率,降低单一区域高温停电风险。

可推动沿海地区耐热材料等产业发展

NBD: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应对高温影响方面,各自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应如何提前布局,以降低极端气候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思齐: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特征显著,不同地区应对高温挑战的策略与难点差异明显。

沿海发达地区面临高端制造业温控成本激增、港口物流效率下降等挑战,但其凭借数字技术优势,可着力发展智慧能源网络,并推动耐热材料、工业空调等高温适应性技术产业发展。

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主要挑战在于灌溉缺水与农产品减产,其发展机遇则是推广光伏农业以及培育种植气候适应性作物。

NBD:在气候适应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哪些举措可降低高温等极端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黄大鹏: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农业适应型基础设施建设、高敏感人群防护、资金投入与保险设计等举措适应极端高温气候。

在城市,我们可以合理规划城市蓝绿空间、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利用好地上地下避暑空间网络。同时建设城市公园、口袋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利用植被蒸腾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