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高温正演变为昼夜连续复合灾害(2)

2025-08-19 14:24  每日经济新闻

从我国来看,近10年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值得警惕的是,高温正从单一极端事件演变为昼夜连续的复合灾害。

无论是今年东亚持续上演的"超长烧烤"模式,还是全球各大洲同步刷新的高温纪录,都在表明热浪常态化已经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假设,而是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全球高温导致的收入损失屡创新高

NBD: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高温天气对经济运行会产生哪些直接和间接影响?

张思齐: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全球高温暴露导致的潜在劳动工作时长与收入损失持续攀升并屡创新高。

极端高温对经济的直接影响集中体现为对生产系统的物理性冲击,包括电网峰值负荷持续突破上限触发工业限电,迫使企业停工停产;高温导致航道水深下降,抬升物流成本;高温干旱引发农作物热害,造成产量锐减。

其间接影响则通过产业链与价格体系双向传导,主要是企业停工加剧供应链关键节点中断;能源紧缺推升电价及整体生产成本;农业减产叠加运输受阻共同推高食品通胀。

更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气候风险的金融化趋势上--保险业因高温相关赔付激增承压,能源转型成本也随之攀升。

NBD:数据显示,近一段时间,威海、大理等传统景区客流明显下降,而长白山游客量增超50%。高温是否加速了游客从打卡观光向避暑康养转型?

崔童:历史数据表明,气温每增加1℃,旅游到达人数减少约8.1%,旅游收入减少约6%。

高温对文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高温影响夏季出行意愿和人数、高温临时支配避暑旅游可及性,以及高温加剧导致未来游客数量骤降。

气候变暖正重塑全球避暑旅游格局。高温特别是极端高温事件的多发、频发加速了旅游消费偏好从观光打卡向避暑康养转变,这种趋势在夏季高温日益频繁和强烈的背景下,可能将更加明显和持久。

连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催热暑期"清凉经济",多样化消暑体验和消费场景释放夏日经济活力。 新华社发(李信君 摄)

高温引发的用电激增直接刺激新能源装机需求

NBD:有媒体报道,极端高温已经导致一些国家许多产业陷入"休克"状态。气象数据如何与工业大数据融合,为企业提供弹性生产调度建议?

张思齐:融合分析历史气象数据与工业数据,我们可以构建极端高温下行业生产力与损失的智能预测模型。通过挖掘温度阈值、高温持续时长与设备故障率、能耗波动、产能衰减之间的关联规律,构建差异化的行业风险画像。

同时,依托实时气象监测及短临预报产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可开发高温产能预警平台,从而实现监测预报、决策支持与应急调度的三层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