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因做过一次心理咨询,却"被患精神分裂",在卫健系统的记录中成为了"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40岁的上海市民陈先生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改变。
陈先生曾在腾讯新闻"热问"发声。因为被贴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标签,他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将曾经精神分裂的诊断结论修改为了急性应激障碍,但撤销这条"过期"记录,却成了他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拉锯战。
"过期"诊断--
招考政审发现自己竟患"精神分裂症"
医院出具11年前诊疗意见书
陈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他是上海本地人,2020年,时年35岁的他参加了上海市的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
"当时我笔试面试全部通过,进入政审环节后,却被告知相关系统显示我患有'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陈先生说,此事也直接导致他的审核未能通过,错失了工作机遇。
陈先生回忆,经过多方查询,他得知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于2011年向浦东新区卫健委提交了重大精神疾病管控名单,其中记录他患有精神分裂症。
"之后我赶忙前往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询问此事。"陈先生说,2020年11月12日,该院向他提供了一份《诊疗意见书》,其中写着门诊日期2009年1月14日,诊断印象为精神分裂症。
这份"迟到"了11年的诊疗报告,让陈先生很是费解。据他回忆,2009年他确实曾到该院进行过心理咨询,但并未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且时隔11年出具报告,这般诊断结果是否还有意义?
回忆诊疗--
去医院做心理咨询后医生未提病症
2年后院方却向卫健系统报告重大精神疾病
陈先生回忆,2009年他还在一家企业工作,当时因饱受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的困扰,于是前往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寻求心理咨询。
"我是和我母亲一起去,咨询过程中我向医生讲述了我的情况,并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但医生从未明确告知我们我患有精神疾病。"陈先生说,"一段时间后应医院的要求,我再次前去复诊,流程和第一次差不多,只是简单进行了口头咨询,医生同样没有提到任何病症。"
陈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他只是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后续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或者进一步检查,仅因此判定他患有精神分裂症这般重大精神疾病未免有些草率。
陈先生的母亲向记者证实,2009年她看到儿子因工作情绪有些低落,主动提出让其去做个心理咨询。"当时我全程陪同,做完心理咨询后医院没有给病历或报告单,也没有说过他有心理疾病。之后的这些年里我儿子心理状况和情绪一直都很稳定,没有出现过异样,当听说他被判定为精神分裂症,我们都很震惊。"
2009年,陈先生从原企业辞职,成为了一名教师,这份工作已做了十多年。
2013年,他和爱人结了婚,也有了孩子。"这么多年我从未出现任何问题,却不知一直背着一条'精神分裂症'的记录。"
陈先生认为,有诸多事例可以为他不曾患有精神分裂症进行佐证。"2011年我考了驾驶证,之后还申请过证件换发,从未遇到任何阻碍。如果真的患有重大精神疾病,公安部门怎么可能核发驾驶证?"陈先生说,"街道、社区对于重大精神疾病患者也会有定期探访、关怀,辖区派出所也有相应管控措施,医院也该定期随访、复诊,但直到2020年得知我'患有精神分裂症'前,我的生活从未出现过任何异样。"
陈先生说,卫健系统显示,他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相关信息是2011年上报的,证明依据是2009年的那次就诊。"时隔2年,医院向卫健系统上报重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却没有对患者进行复核,未曾判断是否可能痊愈,就直接上报,这样的做法很不负责任。"
医院复核--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将2009年精神分裂诊断结论修改为急性应激障碍
陈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被贴上"精神分裂症""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这样的标签,他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2020年事发后,我又去了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做了检查,医院的专家会诊后得出'精神分裂症诊断依据不足'的结论。之后我多次和院方沟通,希望能将我目前的健康状况上报卫健部门,并将我从'重大精神疾病管控人员'等名单中清除,但被院方拒绝。"陈先生说。2021年10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司法鉴定所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显示,被鉴定人陈先生既往有精神科诊疗史,目前精神状态正常。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其精神检查描述为:意识清晰,定向好,接触对答合作切题,注意力无异常,未引出感知觉障碍,未引出思维形式和内容障碍,情绪平稳,意志、行为、智能无异常,无明显躯体症状,自知力完整。
陈先生提供了一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24年3月的门诊记录单,其中提到:"患者在外院和本院医生多次鉴定下,对2009年1月浦东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分裂诊断结论修改为急性应激障碍。"
"即使拿着这样一份上级医院为我'正名'的诊疗记录,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仍拒绝承认此前属于误诊,不愿撤销之前的记录。"陈先生说,他曾试图直接通过浦东新区卫健委撤销这些记录,但被告知需由院方提出申请,卫健部门才可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