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中俄签署协议,建立"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中俄的协议弥补了北溪管道爆炸后对欧天然气输送的贸易短板。
而且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比欧洲量级更大,因此,这不仅能为俄罗斯解决能源输送的困境,还通过贸易进一步加了强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
2025年9月26日,是北溪管道爆炸的三周年,然而真相是什么我们依然无法知晓,仍是糊涂账。但北溪管道事件对全球的巨大影响,是切实存在且无法忽视的。
数年前,北溪天然气管道仍是欧洲能源合作的象征。这条穿越波罗的海、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水下管道,全长逾一千公里,由俄罗斯国有能源巨头俄气(Gazprom)主导建设。
2011年投产的北溪一号,每年向欧洲输送约550亿立方米天然气;紧随其后的北溪二号输送能力同一号相当。原定在2021年底启动,进一步降低欧洲对乌克兰过境管道的依赖。
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欧洲约四成天然气进口依赖俄罗斯,德国更是其中最大买家。北溪的存在,一度被视作"经济绑定"能抑制政治冲突的典型案例。
2022年9月26日在波罗的海上空发生巨响。丹麦和瑞典的地震监测站最先记录到有水下爆炸信号。随后一号和二号四处管道相继泄漏,海面翻起巨大的气泡带。丹麦军方最先到达爆炸海域拍下的现场画面,随后此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因为上一次的欧洲能源安全出现问题的是切尔诺贝利。
当然,确认不是核问题后各国都松了口气。可问题的关键是,随着北溪管道的损坏,原本能源合作的美好蓝图开始向政治斗争转变,让各国都开始相互猜忌指责。具体的互怼情况如下:
1.俄罗斯率先指控美国及其盟友破坏北溪管道,以此借机切断欧洲对俄能源依赖,转而向美国需求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加强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同时达到削弱俄罗斯经济的目的。
2.美国与北约国家否认来自俄方的指控,并暗示莫斯科可能自导自演,通过炸毁北溪管道破坏北约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以此以制造恐慌。
3.乌克兰作为俄乌冲突一方宣称没有干涉此问题,德国、瑞典和丹麦对此问题较为低调静观其变。
由于爆炸发生在丹麦和瑞典的专属经济区,根据国际法属地原则调查权在两国手中,但双方都以"国家安全"为由,有关北溪管道的消息对外封口,这使得各方原本便存在的怀疑倾向不减反增。
2023年,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发表长篇报道,指责美国与挪威在北约军演期间实施破坏行动。此报道一出引发轰动,但又因为缺乏直接证据此说法遭多国政府否认。随后,德国媒体披露所谓"亲乌克兰团体"租用帆船安放炸药的新线索,再次撩动世界舆论。
但这一说法同样缺乏关键物证。进入2024年,调查的热度逐渐降温。丹麦、瑞典和德国相继宣布暂停或结束独立调查,理由是"证据不足,无法确定责任方"。外界普遍认为,各方担心结论可能冲击北约内部团结,干脆选择"冷处理"。导致爆炸原因至今仍悬而未决不为人知。最后整个事件变成了一场罗生门,各家打得稀里糊涂,谁也不认账。
北溪管道的瘫痪的真相,现在回头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件事不仅是一场基础设施灾难,更是欧洲能源格局的转折点。
1、欧洲脱俄加速
德国迅速扩大从美国、卡塔尔进口液化天然气(LNG),同时加强与挪威、荷兰等国的管道合作。欧盟推出"REPowerEU"计划,计划在2030年前大幅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天然气供应多元化成为共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短期内欧洲依然无法在天然气问题上减少与俄罗斯的沟通。成本上管道建成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多轮次的运输。
2、俄罗斯"东转"
面对欧洲市场的萎缩,俄罗斯加大对中国和亚洲的天然气出口,"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运量显著上升。莫斯科还与中东国家寻求长期合同,试图抵消欧洲市场的损失。
3、价格与风险外溢
自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后,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十倍,牵动全球能源市场。尽管2024年后价格逐渐回落,但供应安全阴影仍在。这种新切尔诺贝利效应带来的阴影会一直围绕在欧洲地区。
现实主义认为,相互依赖的情况下不会使得依赖方和被依赖方冲突的减少,反而会加剧潜在冲突。因为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方所需的资源被被依赖方所掌控,从国家安全的视角来看,自身的能源命脉可以随时被他国切断,导致自身受制于人,使得国家相对权力受损。
七十年代的能源危机便是如此。所以依赖国可能会寻求冲突打破资源被垄断的困境,寻求能源方面的战略自主。虽然欧洲不会在能源问题上同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或者战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欧洲开始寻求能源供应的转型,已经证明欧洲开始在能源方面寻求打破传统的权力结构,不再去依赖传统意识形态上的敌人。
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寻求能源合作,不光是摆脱相互依赖境地,更多的可以通过打能源牌向全球南方拓展欧洲的影响力。
修复还是废弃?近期看不会有定论
俄罗斯多次表示愿意修复北溪,并声称技术上并非不可能。然而,西方国家对此态度冷淡。业内估算,修复费用可能超过150亿美元,所以更需要多国协调和政治上的突破。随着欧洲能源政策转向可再生能源,北溪被重新启用的可能性日益渺茫。
在环保领域,北溪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是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环境治理成本高昂,也增加了各方在修复问题上的犹豫。
此外,另一个值得讨论的点,是北溪事件给全球媒体提供了一堂生动的"信息战"案例课。
西方媒体与俄语媒体的报道立场截然不同,各自通过挑选证据以支撑叙事来强调合法性。而在其中独立调查记者试图突破封锁,但由于缺乏公开证据使报道难以被视为最终真相。
其次,由于有关方面迟迟不公布北溪管道爆炸的内部信息,使得社交平台上的舆论则在阴谋论与官方消息之间来回拉扯,强化了公众的疑惑,进一步加剧各国内的塔西陀陷阱。
北溪不仅是一起能源事件,更是一场关于"信息控制"的现实演练。真相在政治博弈中被层层包裹,新闻工作者能做的,往往只是尽力呈现已知的碎片。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安全观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的军事安全,更多的开始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能源便是典范。
比如美国曾经出于对能源的需求开始影响其中东战略,随后进一步发动了多场冲突。俄罗斯每年都需要向欧洲输送天然气已帮助其度过冬天,可以说这是欧洲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
不论北溪管道是自然破裂还是人为损坏,都会加重各国对能源的恐慌和能源依赖的再思考。在相当多的游戏中,能源危机开始作为游戏中未来世界的主题。但能源一旦陷入枯竭、被阻断,必然会导致动乱冲突乃至战争,这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北溪管道事件还折射出地缘政治的冷酷逻辑--事件的起因和真相,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全球市场冲击、各国战略重组,已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伤疤,无法被任何人忽视。相比这些严重的后续影响,起因与真相反而不再重要了。有些事,没有多少"亡羊补牢"的机会,只能尽全力"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