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化
用真刀真枪改革创新,收获政策红利
从海南出发,4小时飞行时间可以覆盖亚洲21个国家和地区、约47%的全球人口、全世界约30%的GDP,8小时可以覆盖59个国家和地区、约67%的全球人口、全世界约41%的GDP。
立足全球视野,海南从"边陲海岛"切换到"开放前沿"可谓顺理成章。
而海南自贸港对标的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更需要在制度集成创新上下功夫,真正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用冯飞的话说,就是要从更有利于企业自由、便利、合规用政策的思路,用真刀真枪的改革创新收获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
为此,7年来,海南一直在重塑"内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7742609
其中一个颇有记忆点的事件是,早在2018年8月,海南就出台《提高政府执行力十五条措施》,包括深入调查研究、讲求会议实效、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等,对政府执行力"顽疾"动刀。
这一年,海南还选派100名业务骨干,分赴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及上海、福建、广东等7省市自贸区跟班学习。同时,在中组部支持下,一批自贸区干部赴琼挂职。
"走出去""引进来",目的是克服建设者们的"本领恐慌"。
参与关于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研究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早前曾向城市进化论表示,海南应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跨境的网络建设。
"能力建设必须要聚全球人才,因此它必须要建立起能够吸引全球人才的引才机制。"他说。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通过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海南累计引才85.1万人。在此期间,海南外向型经济发展也有了明显提升-- 2020年至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建省后前32年总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超过30%。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施行,对自贸港建设意义重大。业内专家解释,相对于一般的地方立法权和经济特区立法权来说,自贸港法立法权限更大,可以涉及中央的事权。
在法治原则下推进改革,海南希望由此真正接下属于自贸港的"流量"与"富贵"。一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反复强调的,海南自贸港"这篇大文章不能做小了、这篇长文章不能做短了"。封关之后,需要更好地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