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北京长安街红旗飘扬,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
78岁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站在观礼台上,与其他26国领导人一起,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历史时刻。
"任何正直、坦荡面对历史,切实汲取历史教训,真正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国家都不会对此心怀疑虑,甚至提出异议。"
8月26日,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这样回应日本官方阻挠各国参加中国93阅兵的行为。
就在日本官方呼吁各国不要参加纪念活动之际,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却接受了中方邀请。
他不顾国内压力,坚持来华参加纪念活动,成为动荡局势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鸠山家族与中国的情谊,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1886年,清朝北洋水师访问日本长崎,水兵与当地人发生冲突。
当时负责处理此事的日本官员鸠山和夫,也就是鸠山由纪夫的曾祖父,坚持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最终促成了中日双方达成协议。
鸠山和夫后来成为东京专门学校校长,特意开设了中国留学生部,接收了大量中国青年学子。
(鸠山和夫)
这种对中国友好、公正的态度,成为了鸠山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
到了鸠山由纪夫祖父鸠山一郎这一代,虽然身为日本首相,他却在二战期间,公开反对东条的战争政策。
(鸠山一郎)
这种勇气在当时的日本政界极为罕见。
7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破冰时刻。
鸠山由纪夫的父亲鸠山威一郎时任日本外相,全程参与并推动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鸠山威一郎)
这份条约是中日关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鸠山由纪夫从小耳濡目染,形成了自己对中日关系的独特理解。
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我们不应该只记住最近几十年的不愉快,而忽视了更长久的友好往来。"
2009年,鸠山由纪夫出任日本首相。
与以往的首相不同,他公开表示不会参拜靖国社,并且确实做到了。
这在日本政坛引起了不小震动,因为此前没有首相能如此鲜明地表达立场。
他还提出了"东亚共同体"构想,希望中日韩三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区域和平与发展。
这个想法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体现了他对亚洲国家团结合作的远见。
2013年,已经卸任的鸠山由纪夫做了一件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事:
他参观了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并且为日军的暴行跪地道歉。
这个举动在日本国内引起了争议,但他坚持认为:"承认错误不是耻辱,隐瞒和否认才是。"
2025年,当接到中方邀请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时,鸠山由纪夫没有犹豫。
他知道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日本国内肯定会有批评声音。
但他更清楚,中日关系需要有人站出来,搭建沟通的桥梁。
他一直都相信,展示国防力量不是为了威胁他人,而是为了保卫和平。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稳定性。
他也一直在呼吁:"中日两国有很多共同利益,应该加强合作,而不是对立。特别是在经济、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空间很大。"
如今的中日关系仍然面临挑战,但鸠山由纪夫始终没有放弃努力。
他经常参加中日交流活动,为两国年轻人创造更多对话机会。
他说:"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之间的理解与友谊,将决定中日关系的明天。"
有人问他为什么一直这么关心中日关系,他笑着回答:"我的家族与中国有百年渊源,我不过是继承了这份缘分。而且,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
东京街头,樱花年年盛开。78岁的鸠山由纪夫仍然忙碌,经常参加各种论坛和交流会,讲述他对中日关系的思考。
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两国人民能够真正相互理解、友好相处。
"历史不能忘记,但也不能被历史束缚。"这句话或许最能概括这位日本政治家的智慧。
在他看来,承认过去、面向未来,才是中日关系应有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