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Pahalgam)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枪击事件,26名游客不幸丧生,其中大多为印度公民。这一血腥事件迅速点燃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指责其为幕后黑手,并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暂停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水资源条约》(Indus Waters Treaty,以下简称IWT)。
此举不仅让巴基斯坦的农业命脉岌岌可危,也让外界开始猜测:印度为何如此急于将责任推给巴基斯坦?用水资源作为武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莫迪政府的强硬姿态,是否真的意在挑起战争?巴基斯坦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结合最新信息,深入剖析这场危机的根源、影响与未来走向。
事件的导火索发生在帕哈尔加姆的拜萨兰谷(Baisaran Valley),一群武装分子向游客开火,导致26人死亡,17人受伤。这场袭击被印度官方称为"恐怖袭击",并迅速引发了全国性的愤怒。印度外交部长维克拉姆·米斯里(Vikram Misri)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袭击存在"跨境联系",暗指巴基斯坦的涉入。
紧接着,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中断了在沙特阿拉伯的访问,紧急回国主持安全会议,并在次日宣布暂停IWT、关闭与巴基斯坦的主要陆路边境、驱逐巴基斯坦军事顾问等一系列措施。莫迪在比哈尔邦的一次集会上公开表示:"印度将追捕每一个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直到天涯海角。"这种强硬的言辞和行动,迅速将印巴关系推向了自2019年普尔瓦马(Pulwama)袭击以来的最低点。
那么,印度为何如此急于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表面上看,帕哈尔加姆袭击的惨烈程度无疑是导火索。26名死者中,24人为印度游客,且大多为印度教徒,这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宗教和民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