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乌里(Uri)袭击和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后,莫迪就曾公开表示"血与水不能一起流",威胁要限制对巴基斯坦的水流。尽管这些威胁当时并未落实,但此次暂停IWT的决定,显示出印度政府有意将这一威胁付诸行动。2025年3月,印度已正式停止拉维河对巴基斯坦的水流,这为后续的更大规模行动埋下了伏笔。
从战略上看,印度此举意在通过经济和民生的双重打击,迫使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让步。巴基斯坦的农业高度依赖水资源,尤其是早稻、甘蔗等作物的种植期正值4月至6月。如果水流被切断或大幅减少,巴基斯坦的灌溉系统将面临崩溃,导致粮食产量锐减。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巴基斯坦人口约为2.475亿,其中大部分直接或间接依赖农业。农业产量的下降不仅会引发粮食危机,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进而削弱巴基斯坦政府的稳定性。此外,印度还可能借此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对巴基斯坦的"惩罚能力",以强化其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然而,暂停IWT的决定并非没有风险。法律专家指出,IWT是一项国际条约,印度单方面暂停可能违反国际法。巴基斯坦律师艾哈迈德·比拉尔·苏菲(Ahmer Bilal Soofi)表示,条约中并无"暂停"的条款,任何修改需双方协商一致。
巴基斯坦已明确表示,将任何阻断水流的行为视为"战争行为",并威胁暂停1972年签署的《西姆拉协议》(Simla Agreement),这将进一步动摇两国间的和平基础。此外,印度的举动可能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尤其是下游国家的关注,因为这可能为其他跨境水资源争端树立不良先例。
若印度真的切断水流,巴基斯坦农业将面临怎样的毁灭性影响?答案是触目惊心的。首先,灌溉系统的瘫痪将直接影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信德省是全国的"粮仓",依赖印度河水系灌溉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0%以上。
以水稻为例,其种植高度依赖春季的充足水源。如果水流被切断,2025年的早稻种植将受到重创,预计产量可能下降50%以上。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同样面临类似命运,这将进一步加剧巴基斯坦的外汇短缺,因为棉花是其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其次,粮食短缺将引发连锁反应。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巴基斯坦已有约20%的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水资源危机将推高粮食价格,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将大幅上升,进而可能引发社会不满甚至骚乱。
尤其是在巴基斯坦当前经济形势严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高企的背景下,农业危机可能成为压垮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外,水电发电也将受到影响。印度河水系支持巴基斯坦约30%的水电装机容量,水流减少将导致电力短缺,进一步加剧工业和民用能源危机。
莫迪为何执意将矛头对准巴基斯坦?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国内的政治压力,还与印度的长期战略目标密切相关。首先,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印巴关系的"雷区"。莫迪政府自2019年以来,通过废除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允许外来者购买土地等政策,试图改变该地区的穆斯林人口结构,巩固印度控制。
这些政策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也让巴基斯坦感到威胁。帕哈尔加姆袭击为印度提供了一个"正当理由",通过指责巴基斯坦,莫迪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克什米尔的军事和政治控制。
其次,莫迪的强硬姿态与其"强人政治"的形象密不可分。BJP的执政理念建立在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之上,强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在2024年的印度大选中,BJP再次获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安全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帕哈尔加姆袭击发生后,莫迪迅速采取行动,不仅是为了回应国内的愤怒,也是为了向选民展示其"绝不妥协"的决心。这种"以硬对硬"的策略,在过去多次为BJP赢得了政治加分。
最后,印度还可能借此机会削弱巴基斯坦的国际影响力。巴基斯坦近年来深陷经济困境,高度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中国的援助。印度通过暂停IWT,不仅能从经济上打击巴基斯坦,还能迫使其在国际舞台上陷入被动。
如果巴基斯坦因水资源危机而引发内乱,印度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同时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因为巴基斯坦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核心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