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一心想挑起战争?印度切断巴基斯坦水源后果有多严重(2)

2025-04-28 11:02  头条

袭击发生时,美国副总统JD·万斯(JD Vance)正在印度访问,这让莫迪政府倍感尴尬,因为其自2019年以来一直宣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安全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一个鲜为人知的武装组织"克什米尔抵抗"(Kashmir Resistance,又称The Resistance Front,简称TRF)宣称对袭击负责,这让印度的指控显得有些仓促。TRF虽然被认为可能是巴基斯坦激进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的分支,但其具体背景和运作模式尚不清楚,印度并未公开提供确凿证据证明巴基斯坦的直接参与。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与印度国内的政治需求和克什米尔问题的长期纠葛有关。克什米尔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一直是两国争夺的焦点。印度控制的查谟和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地区,拥有穆斯林多数人口,却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019年,莫迪政府废除了该地区的特殊自治地位,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加剧了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帕哈尔加姆袭击不仅是对印度安全政策的当头一棒,也让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BJP)面临国内舆论的巨大压力。

BJP长期以来以强硬的民族主义立场赢得选民支持,特别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其"零容忍恐怖主义"的口号深入人心。因此,将袭击归咎于巴基斯坦,不仅能转移国内对安全失误的批评,还能通过展示强硬姿态巩固选民基础。

此外,印度的指控还可能与情报和地缘政治的考量有关。印度安全部门长期以来认为,巴基斯坦通过支持克什米尔境内的武装组织,试图削弱印度对该地区的控制。尽管巴基斯坦官方一再否认,印度仍坚称其情报显示巴基斯坦军方和情报机构与部分激进组织存在联系。

帕哈尔加姆袭击发生后,印度警方迅速公布了三名嫌疑人的信息,其中两人被指为巴基斯坦公民,这一细节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猜疑。然而,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哈瓦贾·阿西夫(Khawaja Asif)反驳称,袭击可能是印度"本土叛乱分子"所为,甚至暗示这是一场"假旗行动",意在为印度的报复措施制造借口。这种相互指责的模式,早已是印巴关系中的常态。

印度选择暂停IWT,将水资源作为武器,是此次危机中最引人注目的举动。《印度河水资源条约》是1960年由世界银行促成的一项协议,旨在分配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条约规定,印度控制三条"东部河流"(比阿斯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占总水量的30%;巴基斯坦控制三条"西部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占总水量的70%。

这一分配对巴基斯坦尤为关键,因为其农业经济高度依赖印度河水系的灌溉。据巴基斯坦2024年经济调查数据,农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雇佣了37.4%的人口,而印度河水系提供了全国80%的灌溉用水。印度暂停IWT的决定,意味着可能切断或限制这些河流的流量,对巴基斯坦的农业和经济构成毁灭性威胁。

为何印度要用水资源作为武器?这背后既有战术考量,也有战略意图。从战术上看,水资源是印度对巴基斯坦施压的"杀手锏"。作为上游国家,印度天然占据地利,可以通过修建水坝或调整水流,直接影响巴基斯坦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