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露思在深夜按下发送键时,指尖或许还残留着难以抑制的颤抖。那篇千字长文如惊雷破空,"205万强制划款""重度抑郁诊断书""封杀威胁"等字眼,狠狠划破了娱乐圈光鲜亮丽的表皮。结尾那句"不用你们封杀我,我不干了",更成为内娱艺人反抗资本压榨的标志性宣言,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
血泪控诉:顶流与资本的终极对决
健康崩塌下的财务掠夺
当赵露思晒出那份标注"重度焦虑(标准分73)、重度抑郁(标准分75)"的心理诊断报告,无数粉丝才惊觉,2024年底她突发失语症、需坐轮椅送医后,竟仍被公司隐瞒病情,强推各类工作。更令人心寒的是经济层面的压榨:银河酷娱曾口头承诺承担她因生病取消代言的损失,转头却未经协商便从其工作室账户划走205万元赔偿金,甚至诱导财务签署不平等分账文件。
长达八个月的解约拉锯战
这场撕破脸皮的爆发早有伏笔。赵露思主张2023年续签的"2030年合约"实为被迫妥协,业内估算解约金高达4亿--相当于她五年总收入的1.8倍。协商期间,公司百般周旋:以"管理层家人生病"打感情牌拖延时间,用"可能被封杀"威胁她保持沉默,甚至取关其个人微博(仅保留工作室账号关注),进行心理施压。
何炅预言成真:娱乐圈的生存法则
"广撒网"背后的残酷公式
银河酷娱旗下除赵露思外,还有李九霖、刘特等近十位艺人,却鲜为公众所知--这恰好印证了何炅的话:"签一百个艺人,只要红一个就能回本"。该公司2020年濒临破产时,正是靠赵露思主演的《传闻中的陈芊芊》扭亏为盈,此后她独自贡献公司70%的营收,成了名副其实"一人养全公司"的存在。
解约即利润的畸形生态
对未走红的艺人,公司奉行"熬鹰策略":乐华娱乐的新人需"白打工6年",无底薪、无社保,若发展不顺,甚至可能倒欠公司债务。即便艺人熬不住想主动解约,天价违约金仍会成为公司的利润来源。这种模式下,艺人沦为"高级耗材":赵露思肺气肿发作仍被要求参加商演,王一博拍摄《无名》时因压力暴瘦,皆是明证。
顶流也难逃"高级打工人"命运
王一博:5亿神话与资本棋子
相似的剧情在乐华娱乐上演。王一博在10年合约期内贡献了公司60%的营收,2022年仅用4个月便创收5亿,代言覆盖30多个国际品牌。但招股书显示,作为"王一博概念股"的核心资产,他持股却不足382万股,大股东仍是杜华与资本方。其合约到期前港股单周暴涨278%的"奇迹",本质不过是资本对顶级"血包"的极致压榨。
逼走"摇钱树"的资本逻辑
可替代性思维与沉没成本
银河酷娱敢对赵露思态度强硬,根源在于其流水线造星思维--正如乐华娱乐注册"UNIQ"商标的举动所暗示,资本坚信"组合可复制,艺人可替换"。即便失去头部艺人,4亿违约金也足够培养新的艺人;而拖到2030年合约结束(届时赵露思32岁),她的黄金期已过,公司早已能扶持新人上位。
杀鸡儆猴的权力威慑
更深层的原因,是对艺人觉醒浪潮的压制。当赵露思公开诊断书、王一博粉丝呼吁去掉"UNIQ"前缀以摆脱男团标签时,资本嗅到了失控的风险。通过"惩罚顶流"传递信号:再红的艺人,终究是资本棋盘上的卒子。"顶流?不过是更大号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