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称病
秦琼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也被封为国公之位,但是这之后却寸功未立,尤其李世民上位后,一直称病不出,这一呆就是12年。每逢有人来看他就是一套说辞: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后来李世民还曾亲自看望他,秦琼也只是说这是多年战争落下的隐疾,只得休养,没有办法痊愈。李世民不知道这是一种推辞,反而让御医研究药方,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名贵药材,只为治好秦琼。
可当药材熬好送来的时候,秦琼表面上收下,暗地里却将药材倒掉。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为秦琼拒绝参与"玄武门之变",所以李世民不信任他,其实这是虚假的,据《旧唐书》记载,秦琼不仅参与了此事,还因为此功被封为了大将军。那他为什么称病,又不敢喝李世民送的药呢?
其一是在经过"玄武门之变"一事,他认清了李世民,不是一个良善之人,为了野心连亲兄弟都杀,何况他们只是臣子,连兄弟都算不上,所以他对李世民极为忌惮,生怕哪一天自己不知道怎么得罪了李世民,就被处理了。
其二是李世民逼迫李渊下位,而秦琼虽然是李世民的麾下,但是他对李渊是极为敬重的。因为当时的李渊很看中他,有多看中呢?
在一次公开的宴会上,李渊拉着秦琼的手说道:"你有何要求尽管提,无论是什么我都满足你,甚至你要吃我的肉,我都割下来给你。"
秦琼当兵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有人如此看中他。这让他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所以秦琼心里有愧。
其三就是他身为当时名将,自然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时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身为一个将领,还是一个有威望,有军权的将领,处境该是有多危险,所以急流勇退才是最好的出处。就连后期的尉迟恭,一个深得李世民信任的人,也以沉迷丹药,、追求长生不老为由卸下军权、以安圣心。
由此可见秦琼此举乃是在自保。不得已而为之。
对秦琼和李世民的评价
秦琼是当之无愧的当世名将,为人仗义,善良,武艺又好,是众人眼中的模范。尽管秦琼一生辗转多地,投靠过许多人,但是他并不像吕布一样三心二意,秦琼是很有原则的,以至于每任君主都很信任他,至于投靠多任君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死后位列凌烟阁功臣榜的末位,这不是说他的能力在这二十四人中排在最后,而是因为在排定凌烟阁的时候秦琼已经去世了,再加之他的功劳都是在前半生,后半生隐居不出,寸功未立,导致他后期没有提拔的机会。
而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功劳进帐,所以官职要比秦琼高些,再加之这些人都还活着,排在末尾总归不好,所以这才将秦琼排在末席。
纵观秦琼一生,勇猛无敌,百战百胜,不仅是一位世间罕见的猛将,更是一位大英雄。但是其有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军事才华。
后来的闭门不出直接断了他的路,以至于他只有跟随别人作战,带头冲锋的事例,却没有独自领兵作战的事迹,实为一大憾事!
李世民则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大唐正是在他的统治下才有了"贞观之治"这千古盛世,打造了"盛世大唐",让大唐的名声威名远扬,
大唐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百姓们安居乐业,文人雅士们也是层出不穷,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唯一的黑点就是当年的"玄武门之变",通过杀兄灭弟,逼迫生父的手段得以上位,可在古代帝王之间自古就没有亲情可言,从道德的角度上来看,他不是一个好兄弟、好儿子,但却是一个好皇帝,还是千古一帝!
结语
不管怎样,这两位都是历史名人,李世民最终也没有对秦琼有不满,哪怕一直称病不出也还是将他排进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而秦琼一生征战忠心耿耿也对得起李唐,后期称病不出也变相安了圣心,双方属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