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果园走到今天,应该说,有独到之处。其构建的品质分级体系有一定合理性,将水果划分为招牌、A、B、C四级,这种分级模式满足了一些消费者的需求。物以稀为贵,精品水果因稀缺性定价较高也符合市场规律。百果园瞄准更注重健康与高品质需求的人群,这种定位在初期确实收获了千万会员的认可,支撑起百亿营收规模。然而,一些自相矛盾的营销,无疑是在败好感。
上一次百果园被送上全网热搜,还是消费者核销团购优惠券时,被店员嘲讽"贪便宜买的西瓜就是不甜的"。当"贵"的感受得不到正视,当服务中出现对追求低价消费者的嘲讽,再冠冕堂皇的品质论、教育论也会显得苍白。
2023年,百果园挂牌港交所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其招股书中写着"好吃不贵"的承诺,15元一颗的猕猴桃、50元一个的蜜瓜,很多消费者直观的感受却是好吃存疑、不贵落空,以及团购低价水果时遭遇的服务歧视。
2024年,百果园营收同比下滑9.8%,出现亏损,门店数量一年内净减966家。当所谓的高品质无法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动力,"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发言就更像是品牌对市场反馈的刻意回避。
营收下滑、门店缩减、出现亏损,这些或许都在提醒品牌: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教育消费者成熟,而是理解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在品质与体验、价值与价格之间找到平衡。毕竟,没有哪个消费者愿意为"爹味"买单,更没有哪个品牌能靠说教走远。
水果生意的本质是服务消费者对鲜美、健康的追求,而非筑起以品质为名的价格围城。要想获取消费者的信任、重回增长轨道,企业首先应该学会和消费者平等对话,用心感知消费者对产品的切实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实实在在的品质保障,回应消费者的期待,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