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450亿美元,美国农民眼巴巴等待特朗普政府救济!

2025-10-09 09:15  头条

美国农民的日子又到了最难熬的时候。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那套"贸易优先、美国第一"的关税政策,本想让别人吃亏、让自己赚,但现在的结果是,美国农民成了第一批被反噬的人。今年以来,中国减少了对美国大豆和高粱的采购,自5月以后更是几乎没再下新订单。若情况持续,美国全年对华大豆出口将减少约100亿美元。

相比之下,高粱的出口情况更惨,同比暴跌97%,几乎被市场淘汰。根据专业机构测算,今年美国九种主要作物种植户的总亏损可能达到惊人的450亿美元,其中玉米、大豆、小麦和棉花种植户的处境最为艰难。曾经将特朗普视为政治盟友的美国农民们,现在只能眼巴巴等待白宫的救济计划来缓解压力。

特朗普在白宫对记者放话说,"本周会出台一些针对农业的举措"。但这话说了几天,计划还没出来,白宫又甩锅给政府停摆。财政部没钱、国会卡预算、农业部的基金也用光,能发的补贴没着落,农民等着的救命钱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共和党内部对这一局面也开始焦虑,一些议员估计,光是让农民维持收支平衡,就得投入50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这钱从哪来?特朗普提议用关税收入填补,但这本质上是让美国消费者买单。进口商品加税,最终抬高的是国内物价。买单的不是"别人",而是美国普通家庭。再多的补贴也只是临时止血,根本填不回中国市场留下的窟窿。

特朗普当然急。他明白自己这一任要想稳住农民选票,必须给出实打实的"交代"。于是他开始另寻出路,一边琢磨补贴计划,一边派代表团满世界找买家。爱荷华州州长亲自带队跑到印度,希望能开拓新市场。问题是,印度自己也是大豆生产国,国内还有上百万农民靠种大豆吃饭。要是开放进口美国大豆,首先跳脚的就是印度农民。特朗普的算盘很好打,可现实是,没人能替代中国。中国不仅是最大买家,更是稳定的长期客户,这种市场地位,不是几次出访就能挽回的。

与此同时,中方的态度十分清晰。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中方期待继续推进对美贸易谈判,同时认为美国政府停摆属美方内政。此外,发言人还强调,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发挥经贸磋商机制作用,在平等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通过对话消除误解、深化合作。换句话说,中国愿意谈,也愿意合作,但前提是互相尊重,不玩对抗。中方的两个要求:"相向而行"和"互利共赢",是再明确不过的信号。

这其实已经给出了台阶,只要美方愿意冷静回到谈判桌,很多问题都能解决。可特朗普偏偏选择了一条政治化的路。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在选举中造势、如何向选民展示强硬,而不是实际解决问题。这让中美经贸谈判总是走几步退几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虽然公开表示,期待在APEC期间取得"突破",但只要白宫那套"以压促谈"的思维不变,突破的希望也就有限。

说白了,特朗普如今的困局,其实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一边想靠高关税逼中国妥协,一边又幻想用补贴安抚农民。但贸易不是单向的,别人不会因为你喊几句口号就乖乖买单。市场讲究利益,谁能提供稳定、价格合理的商品,谁就是可靠伙伴。中国转向南美供应商,就是用市场行为做出了选择。南美国家抓住机会,不仅填补了空缺,还通过提升标准巩固地位。

比如阿根廷,最近就专门提升了高粱出口标准,按照每百升72公斤、70公斤、67公斤三个等级划分,并严格控制杂质比例。看似是技术细节,实则是主动靠拢中国的市场标准。过去阿根廷高粱因为品质波动曾被中国企业退货,他们吃过亏,所以这次动作更积极。对阿根廷来说,中国市场是真金白银,比美国那套"援助承诺"现实得多。

可以说,这场长达数年的对华关税战,已经证明了一个事实:没有人能从脱钩中获益。世界经济早已你中有我,美国想独自拿走全部红利,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今,特朗普想靠几次救济、几场访问挽回局势,显然为时已晚。

对中国而言,中美关系的走向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依托。中国通过多元市场布局、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已经形成更强的韧性。美国若继续内耗,只会让出更多的国际空间。450亿美元的亏损,是数字,也是警钟。它提醒所有人,经济政策不能建立在情绪之上,更不能拿选票去绑架市场。贸易合作最怕的不是竞争,而是盲目的政治操作。总之,如今的局面下,中方愿意谈,但希望美方先学会尊重。因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没有平等合作,就没有真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