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许中国参加会议,要把柬泰停火的功劳,全都揽到自己身上

2025-10-08 20:01  头条

特朗普装都不装了,他直接告诉东盟,要想让他参加东盟峰会,就必须将中国排除在外。为啥呢?因为他要明抢中国的成果。

2017年11月13日,菲律宾马尼拉,第31届东盟峰会开幕,美国总统特朗普等与会领导人拍摄全家福。

美国 "政客新闻网"的一则爆料,直接让还没举行的第 47 届东盟峰会出现了争议。

爆料内容是,特朗普有意愿在 10 月 26 日到 28 日去马来西亚参加东盟峰会,但他开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他要主持泰柬和平协议签署仪式,二是主办方必须排除中方官员在场。

白宫说这是 "为了聚焦特朗普",真的是这样吗?

再看一个时间点,10 月 10 日,诺贝尔和平奖结果就揭晓了。这两个时间凑在一起,真的是巧合吗?

要搞懂这件事,得先理清楚泰柬冲突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泰柬边境争议不是一天两天了,过去一百多年,没勘定的边界让双方小冲突不断,2011 年还打过一周的炮。

今年 5 月,局势突然紧张升级。

5月28 日那天,柬泰军队在争议地区发生交火,造成1 名柬埔寨士兵死亡。

之后双方都在高调的往边境增兵、运送武器,外交危机一下就上来了。

到了 7 月份,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7月24 日,柬泰两国军队又发生了激烈交火,这也是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先"打响了第一枪",谁都不愿当罪人,但也不愿意做出任何让步。

眼看局势要失控,是谁在中间搭了沟通的桥梁?是中国。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后来提过,中方在冲突刚爆发时,就帮泰柬搭建了对话渠道,推着他们坐下来谈。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也不止一次公开谢中国,说中方调解 "帮了大忙"。

这些不是空话,是当事国实实在在的说法。

再往后看,7 月底,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推动泰柬停火;8 月 7 日,两国在吉隆坡开边界会议,终于签了停火细则 -- 不增兵、不打平民设施,还让马来西亚牵头的东盟观察团监督。

有意思的是,这次会议,中国和美国、马来西亚一起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了。

这意味着什么?

从冲突升级到拿出停火方案,中方一直都在,而且是被各方认可的 "参与者"。

可现在特朗普提出无理要求,要让东盟排除中方,让自己来主持和平协议签署,为什么?

答案其实很明显,他想展示所谓的"地区斡旋成果",想给自己,给美国脸上贴金。

看看他之前说的话就知道了。

9 月联合国大会上,他说自己重返白宫后,以 "首席和平缔造者" 身份解决了七场冲突,还特别提到了 "主导泰柬争端"。

再结合 10 月 10 日诺奖揭晓的时间,特朗普的小算盘已经一清二楚。

他想在诺奖结果出来前,借东盟峰会这个国际舞台,用 "主持签约" 这个仪式,给自己添个 "实绩"。

诺贝尔和平奖向来看重 "标志性事件",要是能在峰会上,当着多国的面以 "主导者" 身份见证和平,不管实际做了多少,对外说起来都有分量。

但问题是,泰柬和平早就不是 "从零开始" 了。

他们已经在8 月签署了停火细则,现在要签的协议,本质上是确认之前的成果,不是新突破。

所以,特朗普现在的做法和要求就是在 "收割" 现成的成果,是在摘中国的"桃子",不是真的推动解决问题。

不过他的这个要求,确实让东道主马来西亚犯了难。

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一直强调 "协商一致、开放包容",之前安瓦尔推动停火时,也没说要排除谁。

直到 10 月 7 日,安瓦尔办公室和马来西亚外交部都没对特朗普的要求表态。

《本周亚洲》媒体还特意提了一句,和平协议签署仪式 "成不成,要看泰国同不同意"。

也就是说,特朗普说了不算。

更关键的是,国际调解最怕什么?怕 "排他"。

泰柬能走到今天这步,是中方斡旋、马来西亚推动、当事国配合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进程都可能不一样。

就像 8 月的停火细则谈判,中美马一起列席,才能顾到各方的顾虑,让协议能落地。

现在要把中方排除,符合之前的合作逻辑吗?

而且当事国认中方的调解,突然不让参与,他们会不会怀疑协议的公正性?

距离东盟峰会还有不到 20 天,特朗普的条件能不能成,现在说不准。

但有一点很清楚:

国际上解决争端,靠的是一步步搭渠道、一点点化分歧的实在活儿,不是靠一场仪式 "造势";

一个国家在调解里的作用,也不是靠 "排除别人" 就能定的,要看当事国认不认,要看关键时刻有没有真帮忙。

中方在泰柬冲突里做的事,写在双方的感谢里,写在停火细则的谈判记录里。

想靠一句 "排除" 就抹掉?

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