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向美妥协,拒中国援助,意在什么?

2025-10-11 09:45  头条

三年的战火,把乌克兰变成了欧洲的"灰色地带",也把俄罗斯拖进了一场耗不完的战争泥潭。

从2022年到现在,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2025年2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土耳其甩出一份停战条件清单,看似强硬,实则透露疲态。

要求乌军投降、割让五州、去军事化……这不是谈判,是开条件。

强硬表象下的妥协信号

清单中虽包含 "乌军投降、割让顿涅茨克等五州、乌克兰去军事化" 等看似强硬的条款,但法新社当日援引的俄方外交匿名信源显示,这些要求可 "根据谈判进展进行调整",与此前 "不达成既定目标绝不停战" 的表态形成明显软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拉夫罗夫当日补充的关键表述:"如果关于俄美总统结束战争倡议的谈判能获得成果,俄罗斯就将停止在乌克兰的战斗"。

这一表态将美国置于停火调解的核心位置,与俄罗斯此前强调 "排除第三方干涉" 的立场形成反差。

俄外交部官网 2 月 25 日发布的《关于乌克兰问题的谈判立场说明》进一步明确,"乌克兰不加入北约" 是不可退让的核心条件,其余条款可通过俄美双边协商确定,妥协倾向已十分清晰。

俄方释放妥协信号,根源在于持续三年的冲突已造成难以承受的消耗。

俄罗斯国防部 2025 年 2 月 2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 2022 年 2 月特别军事行动启动以来,俄军虽摧毁乌军固定翼飞机 656 架、坦克装甲车 21698 辆,但自身装备损耗同样惊人。

俄《生意人报》2 月 23 日援引军工企业内部报告称,俄军主战坦克库存已降至冲突前的 42%,无人机月消耗量达 1.2 万架,而国内生产线最大产能仅能满足 70% 需求,装备补给缺口持续扩大。

俄军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鲁茨科伊 2 月 22 日透露,目前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三州仅 75% 区域被俄军控制,卢甘斯克仍有不到 1% 领土在乌军手中,库尔斯克州 64% 被收复领土的防御工事尚未完成。

这种阵地消耗战正不断吞噬俄方资源,俄军事科学院 2 月 24 日发布的《冲突第四年战略评估》指出,前线日均弹药消耗达 1.8 万吨,是 2023 年同期的 1.5 倍。

妥协背后的战略算计

三年冲突中,美国通过军援与能源贸易成为最大受益方:对乌军援大部分留在美国国内,补贴了 31 个州的 71 家军工企业,新武器则出售给北约盟国获利。

"北溪" 管道事件后,美国取代俄罗斯成为欧盟最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国,天然气出口收入同比增长 120%。这种 "战争红利" 使美国对乌克兰局势拥有实质主导权,俄方清楚,脱离美国参与的停火协议难以落地。

拉夫罗夫抛出条件时,正值美国大选关键阶段,特朗普团队多次释放 "减少对乌援助" 的信号,俄方判断这是推动停火的窗口期。

俄外交部北美司司长里亚布科夫 2 月 26 日接受塔斯社采访时直言:"美国对乌政策的连贯性直接影响冲突走向,我们注意到其国内对援助可持续性的争议。" 这种对美国政策转向的预判,成为俄方主动示好的重要诱因。

从核战略与军控角度看,俄美对话渠道的重启需求同样迫切。双方仅存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 2026 年 2 月到期,现场核查机制自 2020 年 3 月暂停后始终未恢复,核领域战略稳定面临风险。

俄方希望以乌克兰问题为筹码,换取美国在军控谈判中让步,这种 "议题联动" 策略在冷战后多次被俄美运用,此次显然是历史逻辑的延续。

中立框架下的务实协作

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2025 年 2 月 24 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明确表示 "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冲突",这种不偏不倚的定位与俄方 "拉第三方站队" 的需求存在差异。

更重要的是,中俄现有合作已在规避制裁、保障供应链稳定等领域发挥作用,2024 年中俄贸易额达 2400 亿美元,能源贸易占比超 45%,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这种务实合作无需以介入冲突为代价。

美国多次炒作 "中国向俄提供军援",俄方始终公开否认,拉夫罗夫 2 月 25 日特别强调 "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与乌克兰冲突无直接关联"。

这种表态既维护了中俄关系,也避免给美国联合盟友升级制裁提供借口,显示出俄方在外交上的谨慎平衡。

国际格局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2 月 25 日通过社交媒体表态,"任何包含领土让步的协议都是不可接受的",但乌外交部当天私下通过土耳其向俄方传递 "可讨论中立地位" 的信号,立场出现微妙松动。

欧盟内部则分歧加剧,德国总理朔尔茨 2 月 26 日呼吁 "保持对乌援助力度",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坦言 "需为战后秩序做准备",反映出欧洲对冲突延宕的疲惫感。

美国的回应更显谨慎。白宫发言人 2 月 27 日表示 "欢迎任何严肃的停火倡议",但未提及是否愿意直接与俄谈判。

这种模糊态度既源于大选前的政策摇摆,也因美国清楚,俄方的妥协本质是 "以空间换时间"-- 通过冻结战线巩固既得利益,同时缓解经济与军事压力。

从更长远视角看,俄方的有条件妥协是战略收缩的体现。三年冲突已证明,通过军事手段彻底实现目标已不现实,借助谈判锁定部分成果、集中精力应对国内经济与国际制裁,成为更务实的选择。

而将美国置于核心谈判位置,既是对现实力量对比的承认,也是试图以乌克兰问题为支点,撬动俄美在核军控、能源等领域的整体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