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光谱号之类小型火箭也可以改用降落伞回收,以减少运力损耗,不过相关技术与实用尚有距离。 图为光谱号火箭在挪威安多亚发射场的渲染图。
事实上,伊萨尔的实力,也离开发出实用化可复用火箭尚有较大距离。光谱号使用的是单台推力仅7.5吨的小型发动机,其九机并联的总推力也不过68吨,仅与我国首款入轨的民营发动机--蓝箭航天天鹊12单台推力相当,而天鹊12目前已经被推力更大的产品替代。
我国多机并联火箭目前暂时没有试飞,主要在于我国企业基本都着眼于攻克难度更大、但实用性也更强的中大型多机并联火箭,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十号、长征十二号A、长征十二号B,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等。这些火箭入轨运力都接近或者超过10吨,预计未来一到两年内就将陆续首飞。
因此,伊萨尔的这次试验就算成功,也属于"田忌赛马式领先",或许对其讲故事、融资有一定帮助,但没有改变全球航天技术格局,更何况实际上火箭刚刚离地就失控了。欧洲新兴火箭公司与我国同业相比,技术实力尚有距离。
不过,欧洲还是对这些火箭新势力寄予厚望。在伊萨尔的股东名单上,除了一众欧洲风投机构和个人,空中客车和保时捷也赫然在列。在这些投资人眼中,伊萨尔甚至被拔高到捍卫欧洲在航天领域独立能力和价值观、对抗其它竞争者的地位。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眼下欧洲能够直接掌控的运载火箭,只有昂贵而笨重的阿丽亚娜6号,以及不温不火的小型固体火箭织女星C。面对美国SpaceX"泰坦尼克式运力、共享单车式成本"的倾销,欧洲几无还手之力,但近年国际形势变幻,已经深刻说明欧洲作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极,不可以将包括航天在内的战略能力寄于他人。欧洲需要太空新势力,需要这些新面孔至少以鲇鱼之势,搅动和改造当前僵化而分散的航天资源。
光谱号火箭无论成败,都将促进欧洲新兴商业航天的发展。至于欧洲能否在美中两大重量级选手之外闯出一片天地,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