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精心编织的谎言,一场假借真爱的骗局。江苏女子小丽为救"脑瘤"男友,不惜卖房筹款,却发现男友不仅没病,还有妻有孩。
近日,江苏太仓市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令人唏嘘的诈骗案。小丽为救"患脑瘤"的男友王某,不惜卖掉南通老家的房子筹款,甚至帮其偿还信用卡。
直到她追问王某卖房进度时产生怀疑,经查询医院才发现王某根本未患病。更令人震惊的是,王某早已结婚生子,骗得的47余万元被用于买车、还款及债务。
01 网恋邂逅,甜蜜陷阱的开端
几年前,江苏女子小丽在网上认识了男子王某。从线上聊天到线下见面,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
小丽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满怀期待地投入这段感情。她却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走进王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
王某隐瞒了自己的婚史,编造离异身份。实际上,他已有妻子和孩子,却以单身身份与小丽交往。
02 突发重病,精心设计的骗局
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后,王某开始实施骗局。他谎称自己患上了脑瘤,需要大额医药费进行治疗。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王某还假惺惺地提出分手,表示"不想拖累你"。这种以退为进的手法,成功地激发了小丽的同情心和保护欲。
深陷情感中的小丽一听男友患重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分手提议。她下定决心要帮助男友战胜病魔,想方设法筹钱给他治病。
03 角色扮演,骗局升级
为使骗局更加逼真,王某竟用微信小号假冒主治医生,天天催促小丽打钱。这种角色扮演的手段,让骗局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小丽一心想救男友,顾不上怀疑。她的积蓄很快花光,但仍不够"治疗费用"。于是她开始帮王某还信用卡,理由是这样能方便他出售所谓的南京房产继续治病。
尽管小丽不断筹款,但王某总是声称卖房没有进展。这个所谓的南京房产,后来被证明完全是王某虚构的。
04 卖房救男友,沉重的代价
为继续给王某"治病",小丽做出艰难决定--卖掉南通老家的房子。这是一个重大牺牲,但她认为为了拯救爱人的生命,一切都值得。
除了卖房款,小丽还设法筹款十几万元帮王某还信用卡。她相信这样做能帮助王某出售其所谓的南京房产,从而获得更多治疗资金。
至此,小丽已被王某骗取共计47余万元。这些钱并非用于医疗,而是被王某用于买车、还执行款及债务。
05 疑点浮现,骗局揭穿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丽开始产生疑虑。她不断追问王某卖房进度,但王某总是支支吾吾,没有明确答复。
这种回避态度引起了小丽的怀疑。她决定亲自查询医院记录,验证王某的病情真实性。
查询结果令人震惊--王某压根没病!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小丽毫不犹豫地立即报警。
06 法律审判,公正的判决
警方接到报案后,很快将王某抓获。经调查,王某隐瞒婚史编造离异身份,实际已有妻孩,还虚构病情和房产。
近日,太仓市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法院以诈骗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九年五个月,并处罚金。
这一判决不仅让王某为自己的欺诈行为付出了代价,也为小丽讨回了公道。
07 网络交友,需擦亮双眼
这起案件引发了对网络交友安全的关注。现在的网络世界,真假难辨。很多人在网上聊得火热,可一到现实,可能就变了味。
王某正是利用了网络交友的特点,先在网上和小丽培养感情,等感情深了,再编个悲惨故事,骗钱就容易多了。
专家建议,网恋可以,但别急着掏心掏肺,更别急着掏钱。见面之前,多聊聊,多了解了解,别被几句甜言蜜语就迷了眼。
08 情感诈骗,警惕这些迹象
情感诈骗通常有可识别的模式。在此类诈骗中,骗子往往会:伪造身份,冒充成功人士或遭遇不幸的人;迅速表达爱意,加快建立亲密关系的速度;编造紧急情况,如疾病、事故或商业危机;以爱为名索财,逐渐加大金额。
本案中,王某的行为符合这些模式。他先伪装成离异身份,与小丽建立恋爱关系,然后谎患脑瘤制造紧急情况,最终骗取大量钱财。
识别这些迹象,有助于避免成为情感诈骗的受害者。真正爱你的人,不会不断以各种理由向你要钱。
09 法律保护,受害者的维权途径
对于类似诈骗行为,我国法律提供了明确的保护措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王某诈骗金额达47余万元,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因此被判九年五个月有期徒刑。
受害人发现被骗后,应像小丽一样立即报警,保存好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小丽发现被骗后毫不犹豫地报警,使王某受到了法律严惩。这是正确应对诈骗的方式:遇到骗子,就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让骗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王某最终被判九年五个月,还罚了款,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网络交友时代,我们既要相信真情,也要保持警惕:网恋先见面,见面多了解;别被"深情"迷,理智要在线;验证信息别嫌烦,保护自己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