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谈《我的阿勒泰》观剧感受:艺术价值无可替代!久违的自然感,如老友久别重逢

2024-05-14 13:33  中新经纬

专家、影评人点评《我的阿勒泰》:艺术价值无可替代

中新经纬5月11日电 近日,备受关注的爱奇艺自制剧《我的阿勒泰》开播,播出第一天CVB数据就登顶,并以10.671%的收视份额遥遥领先,豆瓣开出了8.5分,大结局后涨至8.6分,成为今年国剧市场的收视和口碑爆款。《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高人气同名散文集,原著质地纯粹,充满了朴野清新的气息。

作为一部京产剧,《我的阿勒泰》首次挑战了散文影视化改编,是剧集行业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胆实践。该剧播出前曾入围第七届戛纳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在法国戛纳和北京电影节进行过两轮点映,受到媒体和观众诸多好评。5月7日正式播出后,《我的阿勒泰》陆续得到了大量业内专家、学者、影评人的关注,不妨具体听听文艺界专家们都是怎么说的。

李京盛:久违的自然感,如老友久别重逢

看《我的阿勒泰》,给人一种久违的自然感:人物和故事,都从大自然中走来,环境和景物,也完全是纯天然的原样,仿佛尝到了一口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粮食,让人咀嚼到了一种天然谷物的醇香。

没有精心搭建的造景、没有靠灯光营造的氛围,更没有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的人造戏剧元素。大自然是人物的舞台,人在自然中"自然"地生存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草原、河流、山峦、羊群、马匹、与人的生存状态,水乳交融地构成和还原了一种原生态关系。

散文化的表达,也让观众获得了一种随性而自由的观赏心态。这种观剧感,在内心深处已沉睡许久,《我的阿勒泰》将其唤醒,就像遇到了久别的朋友,有着些许的欣喜和意外。(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尹鸿:带有现实烟火气的人间"桃源"

剧集越来越走向形态的多样化、叙事的审美化,《我的阿勒泰》这样的走"散文化"之路的电视剧也能做得如此精致、澄净、意味细腻,这可以看作创作者和生产传播者审美自觉的一种体现。

虽然不能说多么惊天动地,但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高云淡现性情,不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呈现了大美新疆,更是在喧嚣世界里描绘了一个带有现实烟火气的人间"桃源"。

大鹏、滕丛丛、马伊琍、周依然、于适的主创组合,也各自奉献了独特的艺术多样性。(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牛颂:突破单边叙事,民族影视的创新作品

我对剧集《我的阿勒泰》这样的作品,已经盼望很久了,对民族影视有创新。中国是多民族的,各民族是有交往的。但以往写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生活、心灵交流的好作品太少了,太不敢表现了,单边叙事多。感谢这部作品,展现了天高地远中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人们的守望相助,心心相印的温暖。它完全可以作为拓展民族影视创作前路的样本来讨论。(作者为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总监)

龙耘:一幅超越民族、语言标签的清新画卷

这部拥有电影质感的短剧集,试图展现一幅超越民族、物种、身份、语言的清新画卷。 "不通语言但通人情"的对话,悬挂着动物头骨的大树,经历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双重洗礼、困于现实但内心仍不乏爱与力量的角色……高超的视听技术隐藏在人与人、人与万物彼此依存、纠缠的关系背后,淹没于"去生活,去爱,去受伤"的故事之中。(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戴清:没有程式化,不期而遇的自然感动

一部别致的迷你剧。剧中,人烟稀少的偏远山村,生机勃勃的夏牧场,不时挂在天边的美丽彩虹,牛、羊、骆驼悠然游走,淳朴的哈萨克牧民……作品把自然质朴的新疆阿勒泰的村庄带到我们眼前,从乌鲁木齐黯然返乡的汉族少女怀揣着滚烫的写作梦想在萨伊汗布拉克(指"美好的泉水")不经意间感受着爱与生活的滋养,大自然静谧而有力量,不同民族的生活观念交流融合、质朴的亲情自然流淌……没有印象中的程式化,让人不期然地感动,点点滴滴,又有些猝不及防。

风姿绰约的马伊琍饰演张凤侠这个角色,粗粝而善良,生命活力、生活智慧都让人物很特别很动人。女儿--周依然饰演的李文秀,一个边远乡村的文青形象,主打一个自然;于适饰演的哈萨克青年巴太造型表演也都颇成功……(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周黎明:类型高级,富有美学,值得细品

三代汉族女性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经营小卖铺,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原著描写的年代远没有现在那么富裕,甚至可以说相当艰苦,但你能从她们身上,看到人性最本质、最美好的一面,并被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