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谈《我的阿勒泰》观剧感受:艺术价值无可替代!久违的自然感,如老友久别重逢(2)

2024-05-14 13:33  中新经纬

欣赏这样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不被喧嚣和纷扰所干扰;需要懂一点中国文化重意境的美学,不以情节剧的标准来套用更为高级的类型,细细品味那些情节之间的微妙。(作者为双语作家、国际知名影评人)

李星文:久居尘网中,复得返自然

十几年前在北疆有过一次十天的游历,剧里的夏牧场,一下把我带回了绿草、清水、丛林起伏的当年情境中。

"小卖部姑娘"李文秀久居尘网中,复得返自然。巴太一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这种天地辽阔中的相向而行,散淡而美好。

这部剧还让我想起了《南行记》。戏剧性少少的,生存状态多多的。这样的戏不能老出,但必须有。(作者为知名影评人、剧评人)

牛梦笛:淡化宏大,轻盈而细腻地触摸人生

《我的阿勒泰》的镜头语言就像一首散文诗,蓝天、白云、草原、野马还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淳朴、善良、坚韧,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仿佛能够通过镜头触摸到那里的风,感受到那里的阳光,听到那里的河流在歌唱。

剧中的故事呈现了生命的探索过程。主角李文秀在大城市中遭遇坎坷,选择回到家乡扎根,寻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另一种可能。在李文秀的视角下,我们得以细腻地触摸阿勒泰地区的风土人情。

《我的阿勒泰》并未刻意灌输沉重的价值观,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轻喜剧的笔触,轻柔地淡化了那些宏大的人生议题。这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讨巧,更是对原著精髓的深刻诠释和致敬。(作者为《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

许莹:审美高级,散文改编的宝贵范例

剧集《我的阿勒泰》用清晰的叙事线串联起作家李娟散文集中出现的诸多细节,将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展现寓于生活点滴与个人化情感体验,为散文体裁的影视改编贡献了宝贵经验。

该剧确立了一种目之所及、心之所向的审美格调。当前许多剧集创作存在调色过亮或过暗的倾向,以刻意制造一种高级质感。什么是高级?高级是不刻意,是我拥有我所看、所感受、所爱的能力,剧中枯枝是美的,风沙是美的,演员风尘仆仆的造型同样是美的,它不矫饰一切存在的意义。

该剧实现了很多"第一次",这些"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剧集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放在国产剧集发展进程中去看,看到的便不止是今天,更是未来。(作者为《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北京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卞芸璐:不美化,不猎奇,多重面相的流动影像

《我的阿勒泰》从李文秀的视角打开,是一篇在流动生活中显影理想的成长记;从巴太的视角打开,是一段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游牧民族心灵史;从母亲张凤侠的视角打开,是一幅女性生命力在苍凉旷野中迸发火光的肖像图;从牧民视角打开,是段浓缩无垠草场和绵长日头的延时摄影。

它对阿勒泰的生活没有美化,它对游牧民族文化没有猎奇,有的是对地阔天长的直观,对生活日常的敬畏。《我的阿勒泰》有神奇感召力,我看剧时眼睛一秒也不想离开屏幕。(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