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夜大变”!局地跌多涨少 大涨行情要拐弯?

2024-05-23 10:05     头条

玉米"一夜大变"!局地跌多涨少 大涨行情要拐弯?

经过数月的低迷后,玉米价格自5月中旬开启了一轮疯狂的上涨行情,东北主产区更是率先引领了这股涨价狂潮的先河。由直属库的暴涨操作拉开了序幕,龙嘉、九台等地的14水分玉米收购价格接连突破2400元/吨的大关,再现历史新高。

这种基于情绪因素的行情飙升具有典型的"非理性"特征。实际上,并非是下游需求发生了大的变化而导致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失衡,而更多的是市场情绪在前期持续低迷行情之后出现了反转。当前的涨价热潮,很大程度上是由看涨情绪的持续升温所推动,价格上涨的势头一度如疯牛般汹涌澎湃、无可阻挡。

东北主产区成重灾区

作为本轮行情大涨的重灾区,东北主产区无疑经受了最为猛烈的冲击。处于供给端的种植大户和基层收购商素来对前期的低价倍感不满,当行情剧烈反转之际,他们对于获利了结存货的渴望自然是油然而生。

以吉林桦甸、榆树等地区为例,当下自然干玉米的基层价格已经飙升至1.17-1.2元/斤的高位,远高于收购主体的心理预期价格。一些地区的报价甚至还略高于此,基层粮农对于售粮的热情可见一斑。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希望价格能进一步走高,大部分农户目前仍然把家中储粮紧紧扣着不卖,供给依旧维持在非常紧缺的状态。

作为东北地区的主力加工企业,伊品生物、绥化象屿等企业由于缺乏上货压力而不得不跟随市场涨价趋势,先后将采购价格上调至1.14-1.15元/斤左右的高位。内蒙的开鲁玉王企业价格也飙升至1.195元/斤。面对如此高价位,即便承受着沉重的库存压力,加工企业纷纷蜂拥而上疯狂囤货,生恐错过这轮疯涨行情。

与此同时,粮农出货信心的削弱,加工企业疯狂囤货,形成了供需失衡的多重效应,共同推动了东北地区玉米价格的不断走高。可以说,任何一个利好信号的释放,都可能进一步推高市场的疯涨预期。

华北港口成攻克重镇

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港口对于本轮玉米价格疯狂飙升影响重大。港口的暴涨如同导火索,不仅直接引发后续市场的狂欢氛围,更关乎着国内现货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否持续走高的走向。

本轮行情中,华北港口可谓是攻克了一个久攻不下的堡垒。在个别收购主体连续大涨超过2430元/吨后,当前主流收购价格已经突破了2400元/吨的大关,堪称自新季玉米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这个价位曾经多次被市场挑战却都告失利,如今却在疯狂涨势的裹挟下轻而易举地获得突破,显示出行情的强劲动能。

港口价格的突破不仅坚定了市场对于涨价的信心,也为玉米期货和临储政策的执行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倘若港口价格能在2400元/吨的高位存活一段时间,那么其后续涨价的势头或许还会进一步放大。届时,国家将不得不加大拍卖销库存的力度,以对冲价格的持续过度上涨。

山东延续震荡格局

作为国内重要的玉米消费大省,山东地区的行情走势一直备受瞩目。在最新一轮行情中,山东市场延续了前期的震荡格局,涨跌互现的局面未有根本改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玉米价格的快速上涨,山东地区基层粮商出货的积极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包括诸城源发、潍坊健宝生物等企业均小幅下调采购价格,显示上货量有所增加。然而,由于整体供应依旧维持紧缺状态,因此与部分调降价的企业形成对比的是,容海谷物、福宽生物等大量其他加工企业纷纷上调10元/吨左右的采购价格。

可以看出,目前山东市场的供需状况尚未发生明显改善,供给缺口仍在持续,价格也难以完全摆脱震荡局面。短期内,只要供应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这种矛盾依旧将持续存在。唯一不同的是,原本供应偏紧所造成的上行压力因素已经逐步趋缓,震荡格局中的下行压力会相对增大。

情绪疯涨恐现转折

从本轮玉米疯涨行情的发展脉络来看,其根源主要在于市场情绪出现了大的反转,看涨预期不断攀升,导致价格出现了一涨再涨的非理性走势。然而,任何一种极端化的市场反应都很难长期持续,一旦供给端有所改观,情绪驱动将很快失去动能。

首先,虽然目前农户出货情绪不高,但玉米价格已经涨到了让他们感到相当满意的水平。一旦价格到达某个合理区间之后,原本惜售的态度很可能将迅速转变,粮源开始大量流入市场。届时,供应将逐步回归宽松状态,玉米价格的涨幅也自然就会面临遭到压制的风险。

其次,当前一些加工企业囤货过度也存在一定投机行为,并非出于实际需求支撑,一旦价格回调或者供应趋宽松,这些投机囤货的加工企业很可能会出现获利了结的行为,反过来加剧供应宽松的局面。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玉米作为一种大宗商品,需求端实际上较为刚性,难以支撑住如此疯长的价格。未来如果上涨幅度进一步扩大,产业链的各类企业将首当其冲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从而对玉米价格形成一定抑制作用。

此外,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避免玉米价格剧烈波动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未来很可能会采取一些更为积极的举措来压制行情。比如大规模拍卖临时储备粮等,都将对当前的狂涨局面形成一定压制。

因此,综合来看,尽管目前看涨情绪主导,但其背后的供需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一旦市场情绪重新回归理性,本轮玉米疯涨行情很可能就会现转折信号。届时,价格的涨跌将重新回归正常的供需驱动轨道,而不再是被过度透支的情绪所主导。

供需格局仍是决定因素

回归理性之后,供需格局依然将成为影响玉米价格涨跌的关键因素。从供给方面来看,多年来受困于利润不佳的种植热情持续低迷,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之势。尽管农业部门通过制定临储收购等政策来维持种植积极性,但根本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种植面积持续下滑的困境。

而在需求端,伴随着生物质能源、生物基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已成为拉动整体需求增长的一股新的重要动力。另外,传统的深加工产业如淀粉、酒精等对玉米需求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因此,虽然当前供需状况存在明显的失衡,但长期来看,供需双方依然将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一个新的平衡。届时,整个行情的决定因素将重新回归正常轨道,不再受疯狂的情绪驱动因素主导。

产业供给侧改革关键

为从根本上化解玉米行业的供需矛盾,实现长期健康发展,亟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玉米产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首先是着力扩大优质高效的有效供给。一方面要大力扶持规模化种植模式,持续提高单产水平;另一方面要重点发展精细深加工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匹配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需求。同时,完善仓储物流体系,降低流通费用,增强供给质量和效率。

其次是加快培育发展新的供给增长点。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需求增长极;持续加强育种创新,选育绿色优质新品种,创造新的供给增长点;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激发种植积极性,扩大耕地规模化经营,扩大优质高效供给。

再次是切实转变供给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组织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破解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适应大市场大需求的矛盾。

最后是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一是健全多元投资体制,允许社会各界资本以多种形式切入农业agriculture领域;二是创新要素激励机制,用先进文化培养新型农民;三是从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供给侧改革有力支撑。

唯有从根本上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优质高效的新型供给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玉米产业才能真正做到行稳致远,趋于健康可持续发展。

前景展望

纵观中长期,中国玉米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值得看好。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必将持续扩大,为玉米提供了广阔的传统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节本增效的生产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单产水平有望持续得到较大提升。

此外,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张以及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也为玉米主攻非传统业务领域拓展了新的广阔增长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利好源源不断地推出,为玉米产业的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当然,行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力需要克服。例如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现代经营模式推广缓慢等,都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只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难题,中国玉米产业才能行稳致远,迎来持续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

总的来说,本轮玉米价格疯涨行情固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振兴发展的警钟,但我们更应直视问题症结所在。只有保持战略定力,沉着应对,从供给侧着力优化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国玉米产业才能释放内生发展动力,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