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别名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总是会给我们留下许多的难解之谜,纵使现代的后人们再长篇大论,最终的结果不过也是在多种可能的结果之中争论不休罢了。
只不过,这也是人们好奇心的一种体现,在未知的历史中探求未解的真相,有多少原本不为人知的故事就是这样被挖掘出来的,因此人们猜测古代的历史的脚步,始终也没有停歇下来。
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便也是这样的一个难解之谜--究竟为了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却不让在外镇守的藩王,例如朱棣等人回到都城,前来祭拜其父亲呢?并且又为何要匆匆的下葬呢?下面便来简单的讨论一二。
据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旧的皇帝去世,便意味着新的皇帝即将登位。然而,这样的权位交接,一般来说都是不太安稳的,势必要出现一定的争斗。
朱允炆,他便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朱元璋的扶持下,他顺利的当上了皇帝,其年号为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然而,在朱允炆上位之后并不久,其国家的内部便已经开始混乱了,因此他也仅仅只是当了七年的皇帝。
那么,在朱元璋死后,为何建文帝不让朱棣等人回宫祭拜呢?还匆匆的下葬呢?其原因有两点,主要还是因为怕。
首先,便是朱元璋自己的意思,他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意思就是立朱允炆为下一个皇帝,并且让那些藩王们不要放下工作会来,他让朱允炆赶紧的将他安葬,不用为了尽孝而拖延太长的时间。因此,从尊重死者的遗嘱这方面看来,朱允炆确实也做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