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正是本次珠峰科考,也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院士介绍,2023年珠峰科考将聚焦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珠峰极高海拔环境如何变化、珠峰环境变化与西风-季风如何相互作用、珠峰地区未来环境如何影响亚洲水塔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据介绍,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此前在珠峰的科学考察活动已收获"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巅峰海拔的强烈升温""巅峰海拔的冰雪融化""珠峰地区人体生理的特殊反应""珠峰地区变绿的生态过程"等多个领域一系列科研成果。
保护珠峰生态,我们能做什么?
从"征服"珠峰,到了解珠峰、保护珠峰,我们一次又一次造访世界之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守护它。
作为世界之巅,珠峰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很"高冷"的。的确,山顶的高度已不适合任何动植物生活。不过正因为珠峰太过高耸,喜马拉雅山脉北坡巨大的海拔落差也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地。
这是珠峰自然保护区中心地带扎西宗乡的羊群。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比如,距离珠峰不远的谷地--嘎玛沟就是因雪山河流侵蚀而形成的,那里的海拔从两千多米到五千多米,景色秀丽,是徒步爱好者的圣地。
而以珠峰为核心的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550种,动物509种,是西藏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视频:表情包来啦!喜马拉雅动物的另一面
多年以来,研究人员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对珠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从水、生态、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各个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这既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便利,也维系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藏普村,是离珠峰最近的一个行政村。珠峰旅游成了村集体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也让这里的居民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上更有底气。
4月23日拍摄的珠峰脚下的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藏普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2021年的一个重要发现印证了珠峰多年生态保护的成果。
我国科研人员在珠峰东绒布冰川6212米处,成功采集到须弥扇叶芥的种子,刷新了我国植物种子采集的最高海拔纪录。
今天的珠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良好,岩羊、雪豹等野生动物更多见了,珠峰附近植物覆盖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巍峨的雪峰下,无数生灵正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