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标准,王治涛应得到42袋有机肥,据他所说,实际上,他仅收到24袋。但即便是打了折扣的有机肥,也无法保质保量施入到相应的地块。记者走访发现,有农户家中还存放着2021年下发的肥料,还有农户正将本应施于高标准农田地块的有机肥,挪给果树使用。庆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基建管理科科长樊海龙介绍,按照相关要求,有机肥应统一实施入田,严禁 "以发代施"。
有农户家中还存放着2021年下发的有机肥料
樊海龙:本身咱们要求有机肥必须要有施工单位,要给它施到地里去。现在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发代施,咱还发现按人头发放,发是错的,你发的时候按人头发就更错了。
有农户将本应施于高标准农田的有机肥挪给果树使用
"高标准农田"达标了吗?
按照相关要求,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是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亩均增产10%。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属于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十年九旱" "靠天吃饭"。记者调查发现,多处高标准农田实际产量远远达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规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记者在庆阳随机入户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因旱情给村民带来的损失并无明显改善。有村民种了四亩玉米,去年仅收了2000多斤,平均每亩产量才500多斤。
记者:咱这几亩地?
李书芬:四亩。
记者:四亩多地去年收了多少?
李书芬:就是2000来斤。去年种的是玉米,旱得直接没结下棒子。
记者:村上不是修了水窖吗?
李书芬:果园那边有,我这没有。有的有,有的没有。
西峰区农业农村局计划规划股股长田永康承认,目前当地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还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目标。
记者: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旱涝保收、稳产增产了吗?
田永康:这个咱们2021年的项目实施以后,去年(2022年)的粮食(产量)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增长。
"田间道"为何无法通达农田?
记者实地调查采访,还发现当地部分高标准农田存在配套农业设施造假问题。修田间路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庆阳西峰区温泉镇米堡村,一条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修建的"田间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目测,这条沥青硬化路长约200米,宽度约为4米,呈三角状,起始和终点都连接X030县道。村干部说,修这条路是因为路两边有高标准农田,但记者实地看到,道路两侧只有果园和民房。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对田间道路工程的要求,田间道是指连接田块与村庄、田块之间,供农田耕作、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行的道路。但记者对照规划图发现,这条"田间道"并不连接任何项目区田块。
记者:这一片没有高标准农田。
米堡村村委会副主任 朱元钰:对。
记者:但是却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费修了这个路。
朱元钰:嗯。
记者:您觉得这个合理吗?
朱元钰:按这个标准就不合理,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也不清楚。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庆阳其他县区。在庆阳市宁县盘克镇街东村,一条964米长,4米宽的砂砾石路穿过村组。村干部介绍,这条路2021年完工,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了连接道路尽头处的高标准农田。但记者实地看到,道路和农田存在至少5米的落差,无法实现通达。
更令人意外的是,宁县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股工作人员任娜娜告诉记者,该路早已列入当地 "十四五" 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将在今年上半年再度开挖,重新进行建设。
任娜娜:盘克镇的街东村就在"十四五"规划库里面,咱们上面就是要做15公分的水泥稳定天然砂砾,再做18公分的混凝土面层,我们就是把原来的路往下挖43公分。
记者:2021年它才修好,然后这一次铺的话,又得把它挖开?是这个意思吗?
任娜娜:对。因为现在的路和两边是平齐的,比农户的房子要高出一尺,这样下雨的时候路上的水会全部倒灌到农户的房子里面,所以咱们必须把路给往下降。
按照宁县交通运输局的说法,4米宽的村组路每公里造价约在80万元,街东村这条村组路在两年内将使用两个项目的财政资金,反复开挖,重复铺修。
甘肃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系主任 武均:这种错误不应该去犯。我们在做任何一项工程的规划设计之前,特别是我们土地工程类的,一定要特别清楚当地的规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和紧迫任务。目前,各地正在加快推进建设步伐,财政资金也投入巨大。但如甘肃庆阳这样,部分高标准农田存在"数字造田"等造假问题还有多少?有关事情进展,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