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暴雷事件的归因分析:资产结构存危,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相较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硅谷银行的商业模式是相对"非主流"的,深度绑定科技企业的客户倾向以及更倾向购买资产而不是提供贷款的商业模式,使得硅谷银行更像是一个私募股权基金或者是CMBS。加息的超预期使得银行面临着期限错配、资产端流动性差、高利率环境下资产减记的问题,因此其体系本身具有脆弱性,并不能代表美国银行的整体情况。
事实上,硅谷银行在其提供的报告中详细的解释了出售资产的行为逻辑,也对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做出了剖析,从底层逻辑上来说并无问题。然而市场对此"并不买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场并非完全冷静的,而金融风险的爆发则几乎是难以预测的。
就目前来看,市场上普遍认为硅谷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并不大,但并非不存在。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并非普遍存在,在头部银行中更是稀少。而本次FDIC入局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监管机构在接管银行破产方面的经验有了较多的积累,在FDIC的干预下,金融风险应当能够在较早期得到控制管理。
资料来源:公开信息,满投财经整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过去10年美国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类似硅谷银行这样的商业银行并不算少见,其中自然也不乏采取了激进资产配置的银行企业。这类存款来源多样性不足的区域性银行同样有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同时,美联储紧缩带来的流动性紧张也有可能会迫使更多的银行选择出售资产,导致银行业出现大量的亏损。因此目前的情况还并不能说已经平稳,在恐慌情绪的影响下,或许会有更多的银行面临挤兑问题。
事实上,在硅谷银行遭到接管的48小时以后,位于纽约的Signature Bank同样遭到了关闭与政府接管。Signature Bank是专门为加密货币提供服务的银行,截至2022年底总资产为1104亿美元,是美国排名第29的大型商业银行。Signature Bank有着相似的问题:客户单一,资金集中于投资行为(加密货币),流动性存在压力。
硅谷银行暴雷之所以影响到了整个市场的情绪,是因为这个事情的起因来源于加息,市场担忧货币政策的缩紧影响了金融稳定,其关注点在于该事件对整个美国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冲击。正如前文所说,市场不一定会一直保持理智,因此金融风险的预防和预测同样困难。市场担忧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具有一定道理,因此如何抑制这一情绪上的担忧,将决定硅谷银行事件的影响规模。
05 后续发展分析:或影响加息进程,处理效率决定影响力
目前就美国官方对硅谷银行的处理方案来看,处理速度和表态上都是比较积极的,包括财政部和白宫高官的积极表态,向未保险储户支付优先红利,以及考虑保护硅谷银行的所有存款的言论,都让市场恐慌情绪有所消退,只要后续处理得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小。
短期来看,本次暴雷事件有可能会对3月的加息进程产生影响。在3月9日鲍威尔听证会发言结束后,CME现实3月市场预期加息50BP的概率达到78.6%,而在硅谷银行暴雷后的3月10日,该预期下降至40.2%,取而代之的是加息25BP的概率来到59.8%。为了安抚市场情绪,降低进一步发生问题的风险,原定的加息进程或许会减缓或延后,待到硅谷银行事件处理完成后再重新提速。
同时,FDIC对硅谷银行的处理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件的演变。对破产银行的处理方式无非是市场化收购(找人接盘)和存款保险基金偿付(破产清算)两类。在过去的10年间,95%的破产银行都会按照找人接盘的方式处理。若FDIC能够尽快帮助硅谷银行找到"接盘侠",储蓄用户的资金存取则能够更快地回归正常,影响将会被压到最小。
若是按照破产清算的方式处理,硅谷银行的规模较大,预计FDIC在银行的破产清算流程上会花去较多时间(正常是3个月)。尽管已经有"全保"的承诺,但在此期间储户将无法正常使用所储蓄的资金,而对于许多科技初创企业来说,3个月的现金流断裂将是非常致命的情况。如果政府处理不当或储户预期损失较大,那么美国银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或许会陷入混乱的风险预期中。
美联储亟须在当前环境下稳定金融资产价格,为顺利、妥善处置 SVB 资产保驾护航,但没人能保证在此期间会不会出现下一家破产、被接管的银行。目前事件仍在进行过程中,若恐慌与金融风险进一步蔓延,或许来自美国的2023"黑天鹅"将引起美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风暴,笔者也会进一步关注该事件,以及加息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