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位六十年又儿子众多 乾隆晚年为何不像康熙晚年(6)

2025-04-25 11:22  互联网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就明确册立了嫡子胤礽为太子,康熙一方面对胤礽进行悉心培养,但另一方面他对其他儿子也都极为栽培,让其他儿子出任官职掌控权力,康熙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他希望锻炼其他儿子的政治能力,然后让这些儿子能紧密的围绕在胤礽的核心之下,成为将来辅佐胤礽治理国家的好帮手。

但是康熙忽视了他这些儿子们的心态并不以他的出发点为目的,随着其他儿子的能力越强权力越大,最后康熙反而给胤礽培养出了一堆政治敌人,胤礽的兄弟们对他的太子之位是虎视眈眈。

所以说康熙对儿子们的培养方式和立储方式也造成了晚年诸子争位的局面,雍正是亲身经历过手足争位惨剧的人,所以他继位之后吸取了教训,改为预先写好皇储继承人的名字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等到皇帝临终时再开启的秘密立储。

乾隆继位之后也采取了秘密立储方式,他也是希望能有效避免诸皇子争位的现象再次出现。虽然秘密立储是关键的一点,但不是绝对的一点,真正绝对的一点还是在于对皇子们的培养和教育上。

就像乾隆最终秘密立嘉庆为继承人之后,当时朝野上下都能猜出大概,乾隆的继承人十有八九就是在永瑆和嘉庆之间选择,这时候如果把永瑆换成是乾隆八叔胤禩的话,那么以胤禩的能力和性格,他肯定会动用一切资源表现自己去争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