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债务已破31.4万亿美元法定上限,“两党都不太可能让步”

2023-01-20 05:59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根据"美国债务时钟"网站数据,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当地时间18日上午已突破31.4万亿美元的法定限额,政府停摆、债务违约的风险近在眼前。许多专家警告,其外溢风险将波及到全球经济。

美国财长耶伦此前曾表示,债务达到上限将迫使美国财政部采取"非常规措施",以维持政府继续运行。但她强调,这最多只能撑到6月初,关键还是国会两院需尽快通过提高债务上限的议案。

只是随着美国两党斗争加剧,仍在滴答作响的"美债炸弹"恐怕引信难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两党都不太可能让步。路透社也观察指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双方都愿意屈服"。

截至当地时间19日早的美国政府债务总额

"美国国债时钟"网站实时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1月19日早,美国未偿还公共债务总额为31.498万亿美元,近一个半月内增加了约1352亿美元。根据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统计,超过31万亿美元的债务比中国、日本、德国、英国的经济体量总和还多。

耶伦上周致信美国众议院领导人表示,作为被触发的"非常规措施"的一部分,美国财政部将首先暂停对各种政府账户的新投资,并更改在职公务员的养老金储蓄计划等。英国《金融时报》称,一旦这些初步措施用尽,财政部可能会优先偿还政府债务,社会福利保障和联邦工资等或将"处在危险之中"。

耶伦在信中表示,政府"不太可能"在"6月初"之前耗尽现金。但她强调,这些措施只是短时间的救急措施,更关键的还是国会两院需要尽快通过议案,提高美国现有的债务上限。

一旦触及债务上限,且美国国会没有批准提高上限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将无法发行新债偿付部分到期国债,联邦政府也将面临债务违约、信用评级下调、政府关门等风险。耶伦警告,"这将对美国经济、所有美国人的生计和全球金融稳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自1970年起一直在提高的美国债务上限。图片来源:《金融时报》

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之下,美国两党仍在争执不下。美国白宫日前多次表态,称拜登政府不会进行谈判,国会必须"无条件"提高债务限额。但在新一届国会众议院中坐拥多数席位的共和党人正以债务上限问题为杠杆,要求拜登和民主党领导的参议院削减开支。

"今年的债务上限'摊牌'时刻可能是迄今为止风险最大的一次。"CNN指出,共和党籍众议院议长麦卡锡此前为争取党内极端保守派的投票,曾向其承诺在提高债务上限的任何立法中加入大幅削减开支的条款。但在参议院占多数的民主党人不太可能同意这样的削减,这导致了僵局。

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则似乎已经准备好将任何金融崩溃的责任归咎于共和党。他17日发布声明称,债务限额问题上不应该有政治边缘主义,"麦卡锡议长和MAGA共和党人试图利用美国的充分信任和信用作为政治谈判筹码,这是鲁莽的……债务违约对美国工薪家庭来说将是灾难性的,并导致成本增加"。

报道称,麦卡锡同日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试图降低双方"摊牌"的火药味,但也拒绝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债务上限。他说:"如果你给你的孩子一张信用卡,他们不断刷卡到限额,而你一次又一次地提高额度。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改变这种行为,以便在财政上处于更强大的地位?"

英国广播公司(BBC)18日报道指出,目前已有许多分析师就美国债务上限问题发出警告,称这可能会导致"真正的经济灾难"。

《金融时报》援引咨询公司安永-博智隆首席经济学家格里高利·达科(Gregory Daco)的说法称,美国财政部不得不优先考虑付款,将导致"自伤的经济衰退",并有"严重的金融市场混乱"风险。他预计,美国经济增长将"瞬间削减"高达5%(按年率计算)。

据左翼智库"第三条道路"(Third Way)估算,如果发生债务违约,美国可能会减少多达300万个工作岗位,这相当于9个月的就业增长。此外,平均30年的抵押贷款成本也将膨胀13万美元,而老年人的平均退休储蓄可能缩水2万美元。根据穆迪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的预测,债务上限问题若陷入长期僵局,其引发的股市暴跌将使美国家庭财富蒸发15万亿美元,失业率将从目前的约5%飙升至约9%,多达600万个就业岗位将就此消失。

美国债务上限制度始于1917年,当时国会设立此项制度的初衷是使政府能够定期检视开支情况,加强财政自律。然而,自有记录的194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屡次逼近甚至达到债务上限。这一红线也已被修改了104次,平均每9个月一次。其中,大部分是上调,以满足政府所作出的支出承诺。

最近一次发生在2021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当时触及28.9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采取非常规措施,避免出现债务违约,直至当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将债务上限提高至31.4万亿美元,才暂时缓解了债务危机。然而,仅仅一年之后,美国联邦政府未偿债务就增加了2万多亿美元,再次突破红线。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