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更名:乙类乙管意味着什么?大疫三年真的要终结了?(3)

2022-12-27 16:25  搜狐

"新冠肺炎"成为历史 但未结束的疫情需要如何面对?

目前,北京、石家庄、成都、武汉、广州等地陆续渡过了第一轮高峰,而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南京等地正在直面新冠大流行的冲击。从疫情搜索指数及各大研究机构的数据模型来看,部分城市已经达峰,而大多数地区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感染高峰,2023年3月上旬转入低水平流行。

在这方面,一些省市罕见公布了感染数据。12月25日,浙江省疫情防控发布会透露,目前浙江日新增报告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预计在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期间日新增阳性人员最高将达200万,高峰期预计维持一周左右。

而此前青岛和东莞公布的日感染数据分别是49-53万人、25-30万人,且随着逼近高峰,增速越来越快。

如何迈过新冠高峰,尤其是保障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就此政策转向之际,国家卫健委提出十二条应对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在重症高风险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二是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满足患者用药和检测需求。

三是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

四是调整人群检测策略,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五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类救治患者。

六是做好社区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和分级服务,摸清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相关基础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提供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七是强化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院、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大型企业等重点机构防控,严防场所内聚集性疫情风险。

八是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为农村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供就医保障。

九是强化疫情监测与应对,研判疫情发展态势,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

十是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落实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十一是做好信息公布和宣传教育,全面客观宣传解读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

十二是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

放开已经一个月 离重回2019年的社会秩序还有多远?

回顾放开的这一个月,感染高峰的迅速到来,地铁、商场人流肉眼可见的减少,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出现,火葬场运营繁忙、白肺等问题冲上热搜,甚至让一些人有了回归隔离管控的想法。

而就当前经济形势、人民生活就医需求等情况来看,开弓没有回头箭,解封之后必然也会迎来疫情的一定反弹。

当经济发展重回主舞台,当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当整个社会的流动恢复常态,对未来理应保持乐观。

根据媒体报道,我们也能看到各个领域正在恢复活力。

去三亚的游客感慨到"机舱里全是人、不需要任何防疫检查、仿佛回到了三年前";这个圣诞节北京也是热闹非凡,一些餐馆开始排起了长队,工作日开始堵车;郑州一景区人挤人;浙江江苏的出海抢单团一波接一波;广东更是罕见开始了春节"逆向"招工抢人等。

当然,回到2019年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目前正在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