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
回到3年前,2020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新冠肺炎从一开始就位列"乙类",不过一度升格为"甲类管理"。
对于甲类传染病,指的是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可能危及社会安全,需采取强制性隔离、疫区封锁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的烈性传染病。可见,甲类管理,与强制性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相伴而生,这也是这几年流行的集中隔离、静默管理、严控出入境等做法的由来。
回归"乙类乙管",则意味着防控的重点,从以"防感染"为主的隔离管控,转向了防重症、防死亡,而高效疫苗、分级诊疗、重症防护成了关键。
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 会面临哪些风险?
据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解读到,在疫情防控方面,"乙类甲管"与"乙类乙管"有4个不同之处:
一是报告时限方面。对于"乙类甲管"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对"乙类乙管"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二是隔离措施方面。"乙类甲管"传染病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乙类乙管"传染病根据病情需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三是区域管理方面。对已经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甲、乙类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时,可以采取限制聚集性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锁疫区等紧急措施。
四是交通卫生检疫方面。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病时,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乙类乙管"传染病不实施该措施。
而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调整后 由于不对传染源及密接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 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二是短时间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将 明显增加就医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减少,因此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将可能出现 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三是调整初期,部分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现 焦虑情绪,担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平稳实施。 一是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倡导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帮助公众合理用药、正确就医,保持平和心态、乐观心情。 二是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前做好医疗资源准备,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分级分类诊疗机制。 三是加强药物供应保障。做好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病毒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等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及方式,满足居民购药用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