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反卫星技术都要求在卫星轨道下方发射,这就限制了射击窗口。用F-15和米格-31发射似乎舍近求远,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卫星轨迹下方发射的问题:既然等不到卫星过顶,那就到卫星下方去。不过发射的条件极端苛刻,位置、姿态、指向、高度、爬升速度偏离理想条件的话,很容易造成拦截失败。
从发射平台来说,中国是用多轴发射车,与机动发射的中程导弹相似,使用灵活、可靠,性能上的可扩充性好。美国用"宙斯盾"系统,同样成熟、可靠,但对导弹的尺寸限制较大,最终可能限制反卫星方面的实用价值。
俄罗斯双管齐下。"努多尔"也是车载的移动发射方式,米格-31当然是与F-15相似的空中发射,由于推重比所限,不一定能达到垂直爬升中发射,但也是高空大迎角发射。
搭载反卫星武器的米格-31(图源:The Space Review)
印度的"大地2"是液体火箭,发射准备时间长,不过采用拖车发射,还是有一定的机动性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反卫星作战还是需要仔细筹划才能执行的。首先需要精确建立目标卫星的轨道数据,其次需要在目标卫星地面轨迹上建立拦截基地。即使战斗机空中发射,也需要飞赴相应位置才能发射。这都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尤其是目标卫星对拦截行动有所察觉的话,可以采取变轨机动,破坏拦截。
低轨道上还有微弱的大气阻力,时间长了,低轨道卫星还是会逐渐掉一点高度,每过一段时间本来就需要变轨一下,恢复轨道参数。在轨道上大幅度变轨要耗费大量燃料,但在基本上没有空气阻力的轨道上移动几公里、几十公里并不是太了不起的事,与很高的轨道速度在一起,就给反卫星导弹造成很大的追踪困难,尤其是直接上升拦截类型。
战斗机发射反卫星导弹更是高危操作。在空气稀薄、升力不足的高空做大迎角甚至垂直爬升本来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在这样的状态下发射重型导弹则是在刀尖舞中举重,非常容易进入失速,而且可能进入难以改出的尾旋。
反卫星导弹也成本高昂。各国反卫星导弹的成本是保密的,但美国海军"标准3"基本型就要1200万美元一枚,这还是多年批生产后的"批发价"。为反卫星而专门改装的"标准3"的成本必然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