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首次!中国空间站种出的水稻种子长这样(2)

2022-12-05 17:07     人民日报

图 3 空间水稻原生稻和再生稻图片,显示空间稻穗与颖壳张开的表型。

通过对空间获取的图像分析,并与地面对照比较,发现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的多种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分蘖数、生长速率、水分调控、对光反应、开花时间、种子发育过程以及结实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实验初步发现:

(1)水稻的株型在空间变得更为松散,主要是茎叶夹角变大; 矮杆水稻变得更矮,高秆水稻的高度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此外,生物钟控制的水稻叶片生长螺旋上升运动在空间更为凸显。

(2)水稻空间开花时间比地面略有提前,但是,灌浆时间延长了 10 多天,大部分颖壳不能关闭(图 1 和图 3)。开花时间和颖壳闭合均是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二者在保障植物充分的生殖生长是获得高产优质种子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此过程受到基因表达的调控,后续将利用返回样品进一步分析。

(3)在空间进行再生稻实验并获得再生稻的种子。从剪株 20 天后就可以再生出了 2 个稻穗(图 2 和图 3),说明空间狭小的封闭环境中再生稻是可行的,为空间作物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证据。该技术可以大大增加单位体积中的水稻产量,也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尝试的再生稻技术。

(4)首次对空间生物钟调控光周期开花的关键基因进行研究。利用基因突变和转基因的方法,构建了三种不同开花时间的拟南芥,分别是:提前开花,延迟开花和正常开花(野生型),通过对空间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图普观察与分析,发现开花关键基因对微重力的响应与地面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在地面提早开花的拟南芥在微重力条件下开花时间也大大的延长。

此外,生物钟基因突变后,空间拟南芥的下胚轴过度伸长,说明生物钟基因表达对于维持拟南芥在空间生长的正常形态和适应空间环境非常重要,为今后利用改造开花基因来促进植物适应空间微重力环境提供了新方向。后续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利用返回材料对拟南芥适应空间环境的分子基础进行深入解析。

阅读下一篇

张文宏:预计第二波感染高峰在5至6月之间

(原标题:多地宣布已过新冠第一波感染高峰,第二波何时来?) 2022年12月以来,各地经历了新冠感染高峰,近日,多地发布最新研判,已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发热门诊持续下降。 河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