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二"坦克背后的东西方差异
诞生于冷战后期,并在后冷战时代长期占据各类武器排行榜前列的"豹二"系列主战坦克,率先采用了120毫米滑膛炮和1500马力柴油机。其装备的莱茵金属120毫米滑膛炮,精度和穿甲威力均高于同时代的苏联125毫米滑膛炮。而其上的MTU873柴油机至今是西方坦克动力的标杆,这使得"豹二"实现了火力和机动力的跨代式进步。
德国"豹2"坦克和美制M777火炮合影 图源:秋之安支持顿巴斯
在"豹二"坦克之前,西方坦克主要采用线膛炮。这是因为线膛炮可以使炮弹自旋,让炮弹精度更高,更有利于远距离打击。但是随着苏联主力坦克进入第三代主战坦克时代,新式复合装甲实装坦克部队。西方被迫需要提高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这时候更加能兼容高初速、远射程、高膛压需求的滑膛炮成为了新一代主战坦克主炮的第一选择。
但是这也对相关国家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高膛压滑膛炮由于取消了迫使炮弹自旋的膛线,其膛压更大的同时,精度也有所损失。
最终,德国以雄厚的技术基础攻下了所有相关技术难题,美国也只有从德国引进坦克炮技术。
早期的M1坦克采用的还是"传家宝"105毫米线膛炮。等到了M1A1后,美国开始改用德国引进技术制造的莱茵金属120毫米滑膛炮,成就了M1A1在海湾战争中把躲在远方沙丘后的伊拉克坦克"一击夺命"的传说。
这门功勋老炮直到M1A2系列依然还在用,甚至没有从44倍口径增加到55倍口径。法国、以色列等国最终研制成功自己的120毫米滑膛炮,但那是很多年以后了。
动力方面,"豹二"坦克采用的是柴油动力。一般认为,大规模将柴油机用于坦克动力是苏联首创,T-34是第一种使用柴油机的主流坦克。二战中,柴油机省油、扭力大、被击中时不易起火的优点被所有人都注意到了。战后,东西方坦克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柴油机。但是柴油机有个问题,那就是在体积和重量处于同一水平的情况下,柴油机的功率比汽油机低。
对此,"豹二"坦克采用了著名的MTU873柴油动力发动机。该款发动机采用液冷、V12、双涡轮增压等技术。虽然这些都不是什么突破性的技术,但MTU最终还是靠工匠精神,"磨"出了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性能可靠的一代神机。这使得"豹二"重量虽然比"豹1"增加至少50%,但速度和加速度却更高,MTU873至今依然是西方坦克动力的标杆。
柴油机的优势在有他人陪衬的时候更加明显。在红场"陪棒"的美国M1坦克采用霍尼韦尔AGT1500燃气轮机。同为1500马力发动机,虽然AGT1500体积小,噪音低,运转平顺,但耗油率惊人。美国汽车耗油率以"英里/加仑"(约等于0.425公里/升)计量,10以下就是超级油老虎,而这个指标M1坦克是3加仑/英里(约0.14公里/升)。所以军迷圈笑谈M1需要油罐车尾随才能打仗,也不是毫无根据。
M1的亮点在于贫铀弹和贫铀装甲。贫铀的密度高,当被用于穿甲弹时,贫铀可以替换钨芯以增加弹芯密度和穿甲威力,当被用于装甲时,贫铀则可以增加装甲密度和抗穿甲强度。当然,如果单纯对比性能,同时代的"豹二"装备的间隙装甲也领先于时代。
但这些先进装甲使得西方的三代坦克们战斗全重很大。在硬地上,由于拥有强劲的动力,使得西方坦克额外的重量不会妨碍作战。但在软地上,坦克一旦陷进去后,多大的功率都白搭。
此外,"豹二"和M1还率先使用先进火控和夜视仪,可以极大提高行进中命中精度和夜战能力,并将态势感知引入坦克战。
从个人看来,M1名气更大是因为海湾战争和美国掌握更大的话语权,"豹二"其实在火力、机动、防护上更加均衡。
苏联坦克则是不同的思路。火炮技术达不到德国的水平,就增加口径;远程命中精度不足,就用炮射导弹;装甲防护不足,就堆爆反;夜视仪技术不足,就上红外探照灯。
对于苏联坦克来说,最重要的是:专注于坦克战,竭尽全力降低全车尺寸和重量。这样指导思想设计下的坦克,其装甲和动力要求降低,制造和部署成本降低,非常符合"数量本身就是质量"的战争哲学。
同时,苏联在T-64以后批量装备的坦克都采用了自动装弹机。这一设计并非为了提高发射速度,而更多是为了将四人乘员组减少到三人,减少正面投影,由此降低全车尺寸和重量。
当然这种设计的代价也是显著的。轻小紧凑的无尾舱半球形炮塔使坦克炮的仰角受到限制、自动装弹机需要用威力有所损失的分装弹、车底弹药被击中时容易殉爆、没有尾舱的炮打在侧向射击时由于平衡问题会影响命中精度。
但从苏联战争哲学出发,这是可以接受的代价。毕竟坦克本来就是专注于在宽阔平坦地形上决战的武器,就是要迎面扑上去。大仰角射击只有在城镇和山区作战才是必要的,侧向射击也不是主要样式。在弹药殉爆方面,不被击中才是生存的王道。
更重要的是,对坦克来说,硬地上的速度和加速非常重要,但松软地形上坦克的通过性则取决于它的战斗全重。在乌克兰战场上,"豹二"等西方坦克正是大量遇到松软地形陷车的问题。这种陷车问题在和平时期还能拖出来,在战斗中,这就是死路一条了。
在苏联系统的坦克战思维下,坦克是主战平台,但是专器专用,只需要专心反坦克。苏联会将侧翼掩护、反步兵或者在复杂地形为下车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交给步战。这使得步战不仅需要跟上坦克的行动,还需要能让车载机械化步兵乘车战斗,避免因为步坦速度不匹配而拖累坦克的行动。在苏联的战争哲学下,机械化步兵下车战斗只会在不得已的时候发生。
因此,苏联步战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火力,还要拥有反坦克能力。所以,BMP1/2搭载了发坦克导弹,BMP3则配备了炮射导弹。但这些武器只是为了让步兵战车在坦克战环境中有自保能力,并非用于进攻性反坦克作战。
而与之相对西方则将坦克作为多用途平台,兼顾反坦克和支援步兵作战。同时机械化步兵的主要作战方式是下车作战。所以西方的步战相对重装甲、轻火力,反坦克能力也不重要。
在这种作战哲学指导下,德国"黄鼠狼"步战只有20毫米炮,英国"武士"步战主炮口径加大到30毫米,但都没有反坦克导弹。只有美国"布莱德利"步战在25毫米炮之外在加上"陶"式反坦克导弹。
俄军缴获的德国"黄鼠狼"步兵战车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
相对来说,最有特色的是法国AMX-10RC轮突。这是一款轮式6x6突击炮,其上搭载的105毫米炮的威力可以对标第二代主战坦克主炮。这使得它虽不足以击穿三代坦克的正面,但可以对三代坦克侧后面拥有足够的杀伤力。
而且相比于履带式车辆,轮式车辆的速度和行驶里程就高多了。在海湾战争中,法国第六轻装甲师以AMX-10RC为主力,在盟军主攻轴线左侧,利用速度和行程优势绕过伊拉克军队防御,长驱直入,从侧后对伊军主力形成包围圈,对动摇伊军防御有很大作用。这其实是玩了一把马奇诺防线之战的重演,只不过法军这次成为了机动突破的一方。
在今天轮式突击炮的概念很流行。这种装备对部署在缺乏坚固防线、有很多空隙的宽大战场上的敌军部队特别有用。近些年来,中国在这方面发展力度不仅很大,使用规模上还遥遥领先,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苏联和西方战争哲学也反映在部队训练上。苏系军队不强调高度训练,不拘泥于精兵,符合数量本身就是质量"的哲学。欧美军队特别强调高度训练和精兵,但欧美先进装备在斗志低下、缺乏训练、战术拉胯的军队手里败绩累累,沙特、阿联酋军队在干涉也门内战中的拙劣表现就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