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真的终结了质量与数量的争论吗?
回到俄乌战争,在扎波罗热反击战之前,乌军斗志不可谓不高。战术方面,一年多的血腥淘汰后,尽管未必对西方胃口,但在俄乌战争中活下来的老兵都具备高超的战斗和战场生存技能,其技战术素质不能用和平时代和西方的标准来衡量。
然而在战役上,扎波罗热反击战的突然性已经丧失,其进攻轴线和时机高度可预期。在战斗层面,乌军战术呆板,试图依靠坚甲利炮正面猛冲。但是甲不够坚,炮常在看到敌人已被打哑了,这使得俄军甚至不需要利用其军队规模优势,就能获胜。
扎波罗热反攻期间58集团军宣称击毁乌军"豹-2"主战坦克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
与乌军不同,俄罗斯具有人口优势,但从战争一开始,俄军就没有倾巢而出。战争初期的失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投入的兵力不足。直到现在,一般认为战区俄军依然不具有兵力优势。
不少西方分析认为,现在在乌克兰战区俄军有30万人。事实上,由于俄军总兵力在动员后依然只有130万人,考虑到新近加入北约的芬兰方向,俄罗斯需要设防的敌对边境线很长,所以乌克兰战区内的俄军可能以精锐部队为主,投入30万部队只会是高估,不会是低估。
而另一方面,乌军总兵力已达80万,甚至90万。整虽然乌克兰后方防务有北约托底,但是由于哈尔科夫-苏梅一线与俄罗斯接壤,白俄罗斯方向也需要设防。一线战区人数会更少。但是即使只有一半投入战区,也至少有40万人。
同时长期的血腥战争使得乌军大量减员,珍贵的老兵集中在少量精锐部队,导致一般填线部队的素质不高。
这使得战场呈现奇特的倒转:从战术到装备到军事传统,传统上更依赖数量的俄军反而成为数量较少、质量较高的一方;而得到北约加持的乌军反而成为数量更多、质量欠缺的一方。这数量对比的倒转使得以大马金刀、粗线条强攻传统著称的俄军拥抱了多层的弹性防御;而拥抱西方,试图采用穿针引线、点穴攻心战术的乌军反而由于突破太不给力,被打得灰头土脸,俄军甚至连机动防守都没用上。
这也使得在包括扎波罗热战线的俄乌战场上,西方装备、还有乌克兰战争早期的被缴获的俄军装备,都不是在想定的大规模坦克战中被缴获的。
乌军坦克扎波罗热基本上是陷入地雷阵后被炮火或者武直反坦克导弹击毁的,还有一些因为在软地中陷住了,被迫放弃。而战争早期损失的俄军坦克,基本上是在城镇作战中在步兵反坦克火力零打碎敲中损失的,还有很多因为机械故障而被放弃,有些状态相当完好,尤其是那些被乌克兰农民用拖拉机拖着示众的。
所以苏联的数量路线和西方的质量路线的优劣,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实战的验证。
可以想见,乌克兰战争对未来陆军战术和装备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最大的教训是:战争常常以想象不到的时间、地点、方式在想象不到的对手之间发生,战前精心设计的装备和战术在战时常常需要大幅度调整和适应。
毕竟马奇诺防线在坦克的迂回下变得毫无用处,为大规模机械化作战而训练和装备的美军在从越南到阿富汗的反游击战场上处处被动。
海湾战争这样的摧枯拉朽反而是例外,这是因为萨达姆和美国同样向后看,同样用上一次战争的经验教训指导下一次战争。
但是看后视镜开车是要翻车的,下一次战争怎么打,谁都没有靠谱的水晶球。但办法是有的:精兵,多多的精兵。
精兵不是偏科生,而是全科优秀。只有这样,才能快速适应变化和预料不到的战场。但如兰切斯特平方律指出的那样,精兵也需要一定的数量,数量太悬殊还是不行。
毕竟杀手锏只是资源有限时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要可能,全员精兵才能提供最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有更多的胜算。这肯定开支巨大,但"便宜无好货",对于生死攸关的国防来说,尤其如此。
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层面: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但过度的政治干预会导致军事失败。当年希特勒严令东线德军一步也不许后退,导致德军丧失弹性防御的机会,最终在力不从心的消耗中被苏军一路平推到柏林。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1日,巴赫穆特附近Krasnohorivka,俄乌冲突持续,当地房屋遭到严重破坏。 图源:澎湃影像
今天,泽连斯基被哈尔科夫和赫尔松的反击胜利冲昏了头脑,在顿巴斯前线以巴赫穆特为代表的,没有战略价值的地点寸土不让,致使乌军主力和战争资源长时间被拖住在次要方向,耽误了在扎波罗热的反攻。反而是俄军利用这段时间极大地加固了防线,成为乌军反攻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巴赫穆特之后,泽连斯基继续坚持寸土不让原则,乌军在阿夫迪耶夫卡、恰索夫亚尔继续巴赫穆特的错误,在拼消耗中浪费宝贵的实力和信心。
现在乌克兰战争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而莫斯科人民则多了一个初夏欢庆的好地方。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2025年胜利公园会展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