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种各样的食品工厂把人们的味蕾训练得越来越相似,传统的食品工艺就会慢慢失传,怎么办呢?
"那我来做吧。"罗朗说。
● 图片来源:纪录片《厨房里有哲学家》
于是在朗泮轩,他自己酿制酱油;自己发酵醋、米酒;用古法制作虾酱、腊肉;酱菜更是亲自上手,萝卜干、梅干菜、雪菜......
而天台上的蔬果,薄荷、罗勒、辣椒、柠檬等,从播种到收获,全都亲手打理。
从基本原料出发,是为了追根溯源,只有把复杂的东西拆解成一个个基本的元素,你才能对完整的东西有着更深层、更全面的理解。
在朗泮轩,每一道菜都是有故事的,从食物本身的色香味、盛放的器皿,到为菜品配上的故事卡,整个一行为艺术。
也许不被人理解,但罗朗很自信地说:"我的朗泮轩全世界独此一家,只有在这里可以吃到这里的味道。"
是的,罗朗的菜是会说话的。
他等的不仅仅是食客,更是听故事的人。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某次去朗泮轩做客时,罗朗跟他的助手花了近3个小时做了一碗糌粑。
看着陈晓卿面色复杂地咀嚼着,罗朗问:"它不美味吗?"
陈晓卿心想,这就是一个普通的青稞饼啊!但他委婉地回答:"有些香甜,但口感有些粗粝......"
"粗粝"的潜台词其实是,可能离国人说的美味还有差距,但罗朗反问:"粗粝,这不恰好是接近自然的一种味道吗?"
陈晓卿愣住了,这句话让他琢磨了很久,后来在拍摄纪录片时,他引入了一个理念:美味,并不只有一个标准,反倒是对所有曾经温暖过我们的食物,都应该心存敬畏和感激。
从世俗的角度评价罗朗做的美食,有些地方让人匪夷所思。
他很少使用鲍翅燕肚、松露、鱼子酱等名贵食材,反而乐意花四十分钟,把黄瓜丝编织成"绣球"的模样,在他的眼中,食材不分贵贱,都是平等的。
● 图片来源:纪录片《厨房里有哲学家》
他做的传统美食,往往有着不传统的样子,他热衷于把菜的灵魂和精神抽出来,创作成自己的东西。
他甚至不过分追求口感,想要与美味邂逅的人,或许会对他失望,但在他看来,食物背后的意义大于纯粹的口舌的满足,尽管单纯从烹饪技术的角度看,他的水准绝不逊色于我们常见的米其林星厨。
● 图片来源:纪录片《厨房里有哲学家》
他是文化人而非生意人,这是所有熟悉罗朗的人的共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