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CEO侯毅首谈农业品牌化:一二三产联动是趋势

2023-12-30 19:59     观察者网

餐桌上的变化,见证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水产品年总产量只有45万吨,相当于每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条鱼;1978年,中国水产品总量达到465万吨,差不多每人每个月可以吃上一条鱼;到了2020年,中国人每人每周都可以吃上一条重0.9千克的鱼了。

图源微信公众号"CCTV国家记忆"

几十年的技术突破和"海淡并举,养捕并举",让中国人彻底实现了"吃鱼自由"。

时至今日,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达6545万吨,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不过,中国虽然是水产大国,却非水产强国。在原料、技术、供应链和零售等环节,中国有太多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我国深远海养殖处于起步阶段,面临适养品种少、养殖规模小、养殖系统作业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中国水产的工业化加工不够发达,冗长的供应链体系难以释放效率;中国也难免缺乏全球性的水产品牌,容易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渔民很辛苦,收入往往却不多。

中国水产行业面临的挑战,正在从一产的养殖,向制造、零售和品牌等领域延申。

这不是水产或者渔业要面对的问题,整个中国农业都有类似问题需要解答。不少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今年12月,盒马CEO侯毅在新农品牌"一米八"发布会现场表示,农业的"二产"(加工)非常重要,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是趋势

"今天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在农业上就是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实际上就是转向农业品牌化: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品牌,",侯毅对观察者网表示,"让农业的流通速度加快,真正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联动。"

盒马CEO侯毅: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是趋势

中国农业的发展,正在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以渔业为例,市场竞争空前加剧。从上游的水产养殖环节来看,在大量玩家蜂拥入场的同时,企业出局也在提速。企查查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我国水产养殖企业新增逾1.8万家,同比增幅约6%;但注销吊销量却增加了超过2万家,增幅约74%。

数据来源企查查 观察者网制图

对比发达国家,在农业的"二产"上,我国也没有绝对优势。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的加工率超过80%,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处于2∶1到4∶1之间;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7.5%,水产行业尤甚--我国水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7.8%,水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渔业产值之比仅为0.3∶1。

加工水平相对滞后,会带来诸多潜在问题。

当下消费者需求加速分层,城市年轻群体对快捷、方便食品的需求正在升温。如果二产发展缓慢,那么在半成品菜等细分市场,企业很容易错失机遇;加工率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不少企业缺乏规模化、精准化的处理和装备技术,水产品加工很可能依赖人工处理--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容易受到用工难等问题掣肘。

在零售等三产环节,发达国家正从技术进步和品牌建设中享受市场红利。

盒马CEO侯毅对此深有体会。侯毅以挪威三文鱼举例:当地从业者解决了育肥、去腥和排酸等问题,得以规模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养殖,并供给全世界。侯毅认为,科技元素的加入有助于农业走向集约化,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农业的二产(加工)非常重要,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是趋势。"

在侯毅看来,在农业(种养殖)、制造业(加工)、服务业(供应链和零售)三大产业联动的基础上,中国农业未来必将走向品牌化。侯毅对观察者网表示,"今天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在农业上就是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实际上就是转向农业品牌化: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品牌。"

农产品也需效率思维,机会仍在供应链

农业的品牌化,或者打造品牌农业,其实并非侯毅或者盒马单方面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推进下,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本月(12月)21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2023年,我国农业目录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精品培育品牌144个,省级目录区域公用品牌1100余个,企业品牌1700余个,产品品牌约2000个,31个省(区、市)均出台品牌支持政策,已形成部级统筹抓精品、省级系统抓目录、市县推进抓落实的品牌发展促进机制。

品牌强农的理念,正在深入各行各业。

机构方面,微信公众号"中金点睛"本月发布研报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品牌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随消费者对于品质农产品需求提升,叠加供给侧产品创新、渠道提效、品牌升级,万亿元基础食材中有望孕育广阔投资机遇。"

按照中金公司的定义,品牌农业,是指农业产业链参与者通过把控上游种养殖生产、中游流通及下游销售环节,以生鲜农产品及初加工农产品为基础,依托区域品牌、品种品牌或企业品牌的形式,实现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供应,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在上游养殖、中间的供应链和下游零售环节,中国农业都有很多可以发力的地方。

在侯毅看来,供应链的效率提升就是机会之一。"渔业养殖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侯毅以渔业举例,"此前的链路是经过养殖、批发收购,再到零售端。整个过程的成本高,食品安全问题也经常引发担忧"。

侯毅认为,要实现从农产品到品牌的质变,就必须"让农业的流通速度加快,真正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联动。"

中金公司也持有类似观点。中金研报认为,我国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的一大局限,就在于它依赖产地及销地多级批发市场,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全国范围流通。"较长的供应链导致层层加价、层层损耗,降低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成本,影响农产品品牌打造。"

以黄鱼为例。在被渔民捕获后,黄鱼要经过产地批发商,在销售地,要经过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甚至三级经销商,最终才能上线零售渠道。在某些场景下,还要考虑缴纳"通道费"等问题--可能事儿还没办一半,黄鱼已经焉得七七八八了。这种传统供应模式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1.整个供应链链条过长,任何一方或者几方合作,都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全流程的监管和保障。与此同时,全环节的反复购-销,存在低效率甚至不效率的问题,最终还要由消费者买单--最坏的结果是,消费者多花了钱,中间商没赚到多少钱,作为生产者的渔民、农民没赚钱。

2.传统供应链是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卖什么取决于供应方提供什么,而非消费者想要什么。作为零售平台,即使知道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也无法层层传导、反哺生产。如果有组织敏捷、反应迅速的国外品牌杀入市场,通过供应链能力提供优质低价的商品,中国企业很难建立品牌优势。

3.上游生产者离市场太远,无法感知零售端实际需求,只能提供"饱和式供给"。"堆产量"不仅不能满足有效供给,还会带来质量良莠不齐、损耗和浪费过多等问题。风里来,雨里去,农民渔民辛辛苦苦一整年,结果却没赚到多少钱。当一个人和一家企业疲于奔命,就从根子上失去了创新创造的动力。

农业要走向品质化、品牌化,就少不了效率思维。

只有流通速度加快,零售领域的品质和低价,才可能实现--农业更明显,渔业尤甚。损耗率偏高是中国农产品品牌化的一大阻碍。根据中物联冷链委,2018年中国在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流通过程中的储运损耗率分别为11%、20%、8%和10%,而发达国家平均损耗率均为5%。

这就需要垂直供应链等新模式,需要更好的冷链运输技术和数智化检测技术,甚至更科学的包装工艺……农业的品牌化可谓全国一盘棋。产业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不可能独自实现这一点,合作和独立思考同样重要。

农业品牌化,非朝夕之功

有行业人士认为,包括加工环节在内,中国农业和全世界先进生产水平存在20年以上的差距。

对于这个问题,侯毅表示,中国农业的相对落后,本质上是中国农业资源没法集约化生产导致的。中国的农田种植、海洋养殖,都表现出散户种植为主的农业特征,这在现在发达先进国家身上是没有的--当然这既有地理、人口的原因,也有历史条件等原因--这就需要有科技力量进来,帮助农民和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

"这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一个很大的机会资源。"

侯毅认为,从(农业、渔业等)种子基因、规模化养殖、产品预处理、食品加工,到最终出产标准化商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往往都需要有公司在某个细分品类上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工作。不同于俄罗斯等国家,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能在农业领域,引领行业趋势的公司。

侯毅认为,对有志于此的企业而言,这不仅仅是10年、20年的功夫,"这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养殖、流通和零售各环节,虽然已有企业开始各类尝试,但品牌强农这场长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在上游环节,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面积小,且地情多样复杂。历史地理条件,均不具备西方式规模化农业的基础。以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为代表的大农场模式,以莱茵模式为主的中小农场农业模式,可能都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当下市场情况。

不仅仅是技术、设备要攻克难关,中国种植和养殖环节的模式思考也无法"抄作业"。

2.在中游环节,传统供应链的长链条,固然有计划经济体系的分发色彩,但也有广泛的生存基础。传统供应链的效率问题,不能用好坏对错一言概括。整个供应链的提质增效,需要兼顾线下和线上利益,平衡各方利益。只有摸索出各界的平衡点,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一两家企业的变革,无法促成这种趋势。

3.在下游环节,盒马移山价"搞事出圈",东方甄选"教育带货"……今年很多企业的尝试,或多或少都为农产品品牌化进行了一些铺路工作。但整体来看,目前围绕中国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创意并不多。未来,市场固然需要类似"拔河价"、"不吵价"这样的二次传播,也需要更多有创意的、有脑洞的新想法。

参考资料:

中金点睛.品牌农业专题一: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革命

中国工程科学.我国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CCTV国家记忆.中国水产品总量凭什么可以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

(侯毅观点系观察者网根据现场采访整理,发言未经本人审订确认)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