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冷冬"无疑了?村里的很多老人对此是比较深信不疑的。因为他们说今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在我老家这边是大晴天。
而在过去民间有种说法,说"冷不冷,就看十月十六"。如果这天是晴天,冬季就会偏冷。而这天是雨雪天气,那么冬季就会偏暖。
这又是为什么呢?农历十月十六日是什么日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农历十月十六是寒婆打柴日。
在农历十月份的传统节日其实是比较多的,比如之前给大家介绍的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是寒衣节。在过去民间有送寒衣的习俗,寒衣节到了,也就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到来了,要为过冬做准备了。
而在十月半,又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下元节。只是如今下元节不怎么受人重视了,甚至还不如寒衣节受人重视。可是在古代它和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一起并称为"三元节",其中也有祭祀祖先的习俗。
在下元节后,就是十月十六日了,过去民间把这一天称之为"寒婆婆打柴日"。民间的传说是寒婆婆是鲁班的母亲。
有些地方也说她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姑娘,有一年为了给母亲打柴取暖,衣着单薄而被冻死了。后来玉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于是就称她为寒婆婆,并让她掌管冬季的气候变化。
还有些地方则说寒婆婆是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非常的凄惨可怜,玉帝同情她,就托梦告诉她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去打柴。
总之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她们都是在同一天去打柴的,也就是在农历的十月十六日这一天。关于寒婆婆在一些地方也有记载的,比如在《善化县志》中记载:"俗传十月十六寒婆生。二十六寒婆死。以是日阴晴测一冬冷暖,颇验"。
另外在《马陵县志》中也说:"古者十月祀司寒之神,今俗以十六日为寒婆生,二十六日为寒婆死。"
民间的说法就是寒婆婆要在农历是十月十六日这天去打柴,用来抵御冬季的寒冷。如果这天是大晴天,寒婆婆顺利打到柴火了,那么预示着冬季偏冷。而如果在这一天是阴雨天,或者是下雪的天气,寒婆婆不能打到柴火,那么冬季就会偏暖。
这也就是"寒婆不打柴,雨雪不得出"的含义,这天寒婆不打柴,冬季就不会冷。
也是因为这些传说,在过去民间到了农历十月十六日的时候,村民都会进山去打柴,就是为了过冬做准备。
老辈人的说法是,如果这天不积极去打柴,那么柴火都会被寒婆打走了,这样人们就不能得到更多的柴火,也就意味着这年的冬季会非常寒冷;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寒婆不好出门打柴,打柴的事就泡汤了,则预示着这年的冬天很暖和。
关于农历十月十六的谚语
其实在过去民间还真有不少这方面的农谚,而这也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可以凭借它们来提前预测冬季的雨雪多少,冬季偏冷还是偏暖,而这也就是老话所说的"冷不冷,就看十月十六"。
比如"雨淋寒婆头,旱到大寒头",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是阴雨天气,那么后面就比较干旱、少雨,旱情会持续到大寒节气后,这样也就意味着冬季晴暖为主。
另外还有"十六雨雪冬内暖,贫民好过不须棉;十六天晴冬内寒,满城难寻柴和炭"。
它的意思是说在阴历十月十六日是下雨,下雪的天气,预示着冬季比较暖和,穷苦人家不用为冬季没棉衣过冬发愁。
而这一天如果是晴天,这就不是好兆头了,往往冬季就会偏冷。也因为冬季寒冷,柴火需求旺盛而涨价也买不到。
类似的说法还有"十月十六不刮风,寒婆婆打柴过双冬"、"十月十六晴,交春落雨到清明"、"寒婆没得捡,当年冬里暖;寒婆捡了柴,当年冬里寒"等等。
至于它们有没有道理,现在也是人云亦云了。但是小编看来,这也应该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作为参考还是可以的,但以此来预测还是有点不科学。特别是现在的气候和过去早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