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式入伏 这几件事要注意

2024-07-15 13:27  头条

随着夏日的热情逐渐升温,街头巷尾的话题悄然转向了那场即将上演的"高温盛宴"--三伏天。而今年的入伏,更是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一场60年难遇的酷暑挑战正悄然逼近。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神秘面纱,看看今年的入伏究竟有何不同,又该如何应对这炎炎夏日。

走在街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闷热感,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虽然天空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但期待的雨水却始终未能如约而至。人们纷纷抱怨,这样的天气简直比下雨前还要难受,衣服被汗水浸湿,黏糊糊地贴在身上,让人恨不得立刻逃离这"蒸笼"般的世界。然而,这不过是入伏前的预热罢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入伏正当时:庚辰日启幕】

7月15日,一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仪式感的日子。按照古老的历法,这一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也是今年三伏天的正式启幕之时。庚辰日,一个承载着传统智慧与自然规律的日子,它的到来,标志着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日子即将拉开序幕。

【晚入伏与母伏的双重考验】

今年的入伏,不仅来得稍晚一些(农历六月初十),还恰好落在了双数日子上,被赋予了"母伏"的称号。在民间,早入伏与晚入伏、公伏与母伏,都被视为影响夏季气候的重要因素。晚入伏意味着高温天气将持续更久,而母伏则往往与更加闷热潮湿的天气相关联。面对这样的双重考验,我们不得不提前做好准备,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酷暑挑战。

【入伏习俗大揭秘:吃、喝、苦、避】

面对即将到来的三伏天,老祖宗们早已总结出一套应对之策。其中,"1要吃,2要喝,3要'苦',4不做"更是被奉为经典。一要吃的是那些能够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莲子羹等;二要喝的是足够的水分和清凉的饮品,以补充身体因大量出汗而流失的水分;三要"苦",则是指适当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菊等,以清热降火;四不做,则是要避免过度劳累、熬夜、贪凉等不利于健康的行为。

【科学应对,健康度夏】

当然,除了遵循传统习俗外,我们还需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来应对三伏天的挑战。比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免在中午时分进行户外活动;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以减少汗液的积聚;保持室内通风干燥,使用空调或风扇等降温设备时要注意适度;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均衡,避免食物中毒和营养失衡等问题。

1要吃

指的是在入伏的时候,我们在饮食上面有传统习俗的。这一点我真心感触到了。今天我妈妈突然叫我去街上买点猪肉包饺子,因为今天是周末,我在家。明天是入伏了,我爸妈的意思是说入伏的时候要吃饺子的,所以今天去买饺子的东西。等到明天入伏的时候再吃了。

根据老祖宗的说法"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就是说明了在头伏入伏的时候我们就要包饺子,吃饺子。这也算是一种比较朴素的入伏夏季进补的方法。

2要喝

这里说的是在入伏的时候有"喝伏羊汤"的习俗。根据夏季进补的原则,在初伏到来的时候,喝的羊汤,叫伏羊。人们通过喝伏羊汤的习俗来逼出身体的湿热汗气,并且是对身体的一种温和滋补。这为即将到来的三伏天身体多出汗而能量流失而准备的。有句老话说"入伏喝一汤,一年都安康"。这里说的入伏喝一汤,这"一汤"就是指的伏羊汤。当然,喝伏羊汤是有地域性的,特别在江南地区比较盛行的。

3要"苦"

这里说的"苦"指我们在饮食的时候需要吃"苦"的食物或茶水的。

我们常见并且时令的蔬菜是"苦"的,那就属苦瓜不可了。苦瓜在很多人看来吃起来有点"苦"而著称。很多人也因为苦瓜的苦而不爱吃苦瓜。其实,苦瓜是一种非常去暑除湿热的食物。苦瓜那种苦是苦尽甘来。根据夏季养生的说法,苦瓜能清火。

说实话,我以前比较不喜欢吃苦瓜的,但是现在长大了,苦瓜也不是这么抗拒了,特别是苦瓜炒肉还是比较好吃的。能够进补,还能祛火,真的是夏季降暑蔬菜。

并且在饮茶方面,我们也可以选择"苦"一点的菊花茶,苦菊花茶效果是最好的。不仅补充水分,还能降暑清心,真心不错的。

4不做

这里说的是告诉我们在入伏的时候有几件事是不能做的。

首先是不要贪凉。入伏了,酷暑难耐,人们怕热,就非常喜欢凉爽的环境。如今就是空调气温调到最低,并且冷气开到最大,这样还不满足,人还要对着出风口。这种贪凉的做法是非常不好的。这样的话,湿气太重。

其次不能暴饮暴食。入伏之后,人们在白天的时候天气太热吃不下东西,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去外面吃烧烤喝酒,真是暴饮暴食,这对身体不好的。

第三不能熬夜。

进入到夏季,天亮得早,晚上黑得晚,这样白天很长,夜晚时间比较短。这样人的睡眠时间本身就被压缩了。所以,我们更不能熬夜的,要早睡早起。

第四不能高强度锻炼

入伏锻炼,我们要适可而止,特别是老年人,更不能剧烈活动,运动时也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能等到口渴的时候再去喝水。锻炼时要谨防中暑。

今日就入伏了,一些习俗说法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