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马铃薯破全国单产纪录,这位农学院毕业的“女汉子”成了新农人

2023-12-20 15:31  民生周刊

种马铃薯也能破全国纪录!这位农学院毕业的"女汉子"成了新农人

"我们在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密度,不要太密,不然会影响后期植株间的通风、见光。"时值隆冬,在山东滕州马铃薯种植户的拱棚内,机械轰鸣、人车交织,一派繁忙景象。身为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技术推广科科长的马海艳,正忙碌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答疑解惑,指导种植技术。

20多年前,莱阳农学院毕业的马海艳,回到滕州,扎根农村。这些年来,她与农户为友,与土地做伴,潜心研究蔬菜栽培和病虫害防控工作,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擦亮了滕州优质粮食蔬菜的名片。

2012年,在农业部粮食高产攻关活动中,由马海艳指导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平均每亩产量高达5957公斤,创下了全国单产最高纪录。

这些年,马海艳始终在农业技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致力于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做一个新农人。

扎根乡土

2000年,马海艳毕业后来到滕州市农业局蔬菜站工作。

"滕州市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之乡,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种出的菜用马铃薯口感极佳。"马海艳说,由于滕州马铃薯种植面积广,她在工作中接触最多就是马铃薯。

在工作中,通过在田间走访调研,马海艳逐渐发现,很多农户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习惯用大水灌溉,施肥用量也偏高。这不仅会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也会损害薯苗的生长,从而影响马铃薯收获时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马海艳还发现,农户们一直沿用大水大肥的栽培习惯,由此造成的土壤富营养化、酸化、盐渍化、病害逐年加重。

如何做到减水、减肥而不减产?如何帮助农户种出更加绿色优质的马铃薯?只有将种植成本降下来,将马铃薯的品质提上去,才能使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基于滕州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栽培习惯,当时全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她白天问专家、访农民,晚上查找资料、论证方案。马海艳说,研究过程中涉及土壤、施肥、化学、病理、药理等大量知识,她前前后后咨询了几十位国家、省市专家,走访了百余位农户。

马铃薯从育苗到收获的100天左右的时间里,每个生长期需要的肥料成分是有区别的。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掌握了不同生长期马铃薯需要的钙磷钾等肥料最佳配比,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肥料的使用,还能做到满足马铃薯各个成长阶段的营养供应。这样,理想状态下,种出的马铃薯收获一定是非常好的。

那么,理论究竟可不可行呢?马海艳开始寻找合适的试验田,对相关理论进行严谨验证。

马海艳的丈夫坦言,那段时间,她整个人的状态非常疲惫,每天回家都是灰头土脸的,衣服上也有不少泥渍,更是顾不上干家务活。

看到妻子这么辛苦,马海艳的丈夫劝说她不要这么拼,要多注意休息。

"既然选择了农业种植推广这份工作,我就想尽全力把它做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农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马海艳说,后来,丈夫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工作,主动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让她放心做好研究。

爬坡过坎

2015年,国家提出马铃薯"减少化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双减行动。而马海艳也在经过不懈努力后,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全营养分餐式施肥"方案。这与"双减行动"的要求不谋而合。

"全营养分餐式施肥就是在马铃薯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分阶段施用不同的肥料。"马海艳说,这个施肥方案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吃饭,比如以前一天只在早上吃一顿饭,而现在一天吃三顿或者五顿,每顿饭荤素搭配比例不同,更符合各个时间对营养的需求。

然而,当马海艳信心满满地找到马铃薯种植大户许西东推广这一方案时,却遭到了拒绝。

"马主任让我减半使用主肥,一亩地仅用200斤左右,还要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肥料,我担心这会造成马铃薯减产,所以起初我并不接受这个方案。"许西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