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马铃薯破全国单产纪录,这位农学院毕业的“女汉子”成了新农人(2)

2023-12-20 15:31  民生周刊

"之所以有勇气将肥料用量减少到200斤,这个方案是有理论依据的。"马海艳说,农户不接受,她也理解,毕竟种植管理一季马铃薯很辛苦,需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如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必然会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但是,她心里清楚,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长远来看,减水减肥是必然趋势,该怎样说服农户接受自己的方案呢?

为此,她挽起衣袖,拿起农具,在田间地头跟农户一起种植、浇水、打药,全过程参与马铃薯的田间管理,耐心向农户解释方案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

最终,许西东答应拿出5亩地作为试验田,全程按照马海艳提供的技术方案操作,前提是她必须承担减产可能带来的损失。

听到农户同意参与试验,马海艳说:"能争取5亩的试验田,对我来说已经很开心,很知足了!"就这样,一场改变滕州几十万亩马铃薯种植模式的试验开始了。

为保证试验效果,从选种配肥、栽种开垄到覆膜浇水,每个环节,马海艳亲自到场。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探索,终于迎来了收获季。最后经过测算,马海艳的试验田每亩增产51公斤,节约成本400余元。

"我连续5年都在使用这个方案,每年100亩地,能增加4万多元收入。"种植户胡腾飞说。

马铃薯种植户刘恒涛表示,通过这种方案,他们2000亩马铃薯,全部达到了绿色食品要求,产品销往家家悦、盒马鲜生等各大商超。

做新农人

2017年,马海艳申报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蔬菜产业发展。

马海艳说,时代在进步,农业研究日新月异,自己始终没有停止过求索的脚步。她经历过在试验过程中,突遇寒潮、暴雨等极端天气,数月的研究成果化为乌有,也经历过农户对自己的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但是一步步走来,自己也有很多经验想要传授给其他人,希望一代代接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新时代新农人。

今年,工作室成员增加到15人,其中有专家教授,有种植大户,有研究生,也有"80后""90后"年轻人。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无疑让她距成为新农人、培养新农人的愿望更近了一步。

目前,依托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该工作室围绕滕州市马铃薯产业提升,开展了马铃薯根系土壤修复、马铃薯土传病害综合防控等成套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和应用示范,组织了技术攻关、创新科学研究等一系列活动。

在马海艳的带领下,工作室共推广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效生产技术等实用技术2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新品种普及应用率达95%以上。

工作室先后获得山东省枣庄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两项,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一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书籍4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1项。

谈及未来规划,马海艳坦言,工作室成员之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新成员对农业研究的热爱,也传承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工匠精神。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庄稼长得更好、产量更高,让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保证,让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