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产品规模缩水明显。例如,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招商MSCI中国A股国际通ETF联接的最新规模为6.25亿元,较2019年末的19.02亿元减少近13亿元。同期,银华MSCI中国A股ETF、建信MSCI中国A股国际通ETF的规模也分别从2019年末的14.17亿元和4.33亿元降至如今的1.91亿元和1.31亿元。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年内市场震荡不断的背景下,72只MSCI主题基金的年内收益率悉数告负,最低至-24.63%。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7日,共有16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跌破20%,跌超10%的产品则达60只。
若从入摩"三步走"完成以来的近三年数据来看,截至11月7日,在数据可取得的40只产品中,有多达38只产品的收益为正,其中收益率超40%的产品共计3只,表现最好的富国MSCI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增强基金近三年收益率已达43.6%。而太平基金旗下的太平MSCI香港价值增强指数A/C的近三年收益率则告负,针对产品收益不佳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太平基金联系采访,但电话无人接听。
对于年内MSCI主题基金收益率纷纷告负的原因,杨德龙直言,"今年以来,基金业绩出现负增长,主要和市场大环境有关。整体来看,今年A股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包括入摩的部分股票跌幅也比较大,所以造成了MSCI相关基金的下跌"。
"A股市场和全球资本市场今年的表现都不好,市场低迷下只有部分主题基金有阶段性较好的表现,这是资产配置的选择。"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总结道。展望未来,贾志认为,入摩的主要任务是更好地跟踪中国市场,"随着交易制度的完善,未来纳入因子有望进一步提高"。
综合而言,杨德龙表示,"MSCI主题基金选择的成分股,整体上还是A股市场相对优秀的一些个股,因此长期来看,MSCI相关主题基金仍有一定投资价值,建议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合理选择、科学配置"。
北京商报记者李海媛实习记者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