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如此相似,何曾料想眼下抖音也能让淘宝头疼不已。互联网风起云涌,同样也大浪淘沙,立于不败者要生逢其时,更要有过硬的招数。
立足电商又着眼他处,当局者总是贪多
1995年,北京中关村南大街上的一块广告牌上写着:"中国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广告牌往北1500米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2022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多到一抓一大把,再也不用向北1500米才能找到。这也不过十年、二十年。
繁荣的电商消费中,北京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网上零售额突破了2000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达到48.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4%提高到2016年的18.6%。
只不过,电商互联网,当年是一片待开垦的荒地,现在更适合精雕细琢的精细化运作。更为迫切的是,耕耘十余载的头部电商已快掘尽市场的流量红利。数据显示,2021年,"双11"成交额增速仅为8.45%,而前一年的数字为26%。在2022年二季度,阿里、拼多多首次未公布月活数据。
一面是用户增幅趋缓、流量分食严重、消费意愿波动将会成为长期状态;另一面,在直播热潮之后,是否会有更新颖的消费玩法和商业模式将其替代,都是未知数。下沉到乡镇,或是着眼于海外,电商的竞合与探索仍在继续。
这仅仅是一家垂直电商的自我修养,放眼第一梯队的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综合类电商,都有电商之外的主业和副业。京东把自己归为新型实体企业,将技术视为第三条增长曲线,在物流基础建设、大健康、云计算等诸多领域开花。阿里在国内零售之外,沿着"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虚拟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业务也可圈可点。拼多多则对技术农业颇为痴迷,又寄希望于社区商业。
无论如何,十年间,为了吸引用户下单、缩短决策链路,电商不仅将各类营销策略玩到极致,还对用户浏览路径做了更为精细的切分来挖掘潜在细分客群,无形之中也反推、重塑着生产端的供应链应对能力。互联网企业带动的供应链创新,正在通过以需定产影响上游,推进供给侧改革,其影响力从产业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
当然,互联网行业仍旧需要更为规范地发展。2021年起,电商行业"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被明令禁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1)》显示,2021年,合计对98起互联网领域案件公开作出行政处罚。不仅如此,近年来涉及直播领域等监管法规政策也密集出台,剑指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行业弊病。
为创新鼓帆,为前路定锚。如今,电商这艘巨轮正驶入深水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局势和疫情环境仍处于不稳定中,广阔的海面之下仍涌动着暗流。要想在下一个十年活下去,无疑更需要选手们的耐力和决心。勇立潮头,未来方可期。
北京商报记者赵述评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