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陈寿和裴松之的意见并不矛盾:好谋士的好计谋,还得由好主公拍板做主,吕布有陈宫,袁绍有田丰沮授审配郭图,这些谋士都不弱奈何吕布袁绍对的不听错的听,最后兵败身亡,主要原因还是主公素质太低。
刘备知道什么计谋高明,什么意见应该采纳,法正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打,两人配合得比较默契。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很少参与前线指挥,再加上后方需要有人"足兵足食",所以刘备只能自己兼任参谋长,最后还当了一把"合后大将"--这就是刘备伐吴失利的第二个原因: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
小说中的刘备集团人才济济,五虎大将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事实上在三国之中,蜀汉是人才最匮乏的一方,真正拿得出手的大将,也就是万人敌关羽张飞二人而已:黄忠早已病逝,马超缠绵病榻(死于章武二年),赵云反对伐吴,魏延在汉中走不开。
夷陵之战开打的时候,关羽张飞黄忠全都辞世,庞统法正也已病亡,刘备既当中军主帅,又当敢死队长,突围的时候冲锋在前,断后的时候亲自下令,没被烧得须发全无,也忙得焦头烂额。
除了没有好参谋长和替自己指挥的统兵大将,刘备夷陵失利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蜀中反战情绪高涨,前线将士士气不高。
在蜀中门阀士族看来,伐吴之战是用蜀中子弟的性命去替荆州外来户抢地盘,打输打赢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处。这也是汉末乱世群雄争霸特有的现象:大将投降就像喝凉水,五虎大将和五子良将多半换过主公,普通士卒受挫即降,换个主公照样吃粮当兵,昨天刀枪相搏的对手,今天就可能在一个行军灶里吃饭,打赢了自然可以受赏,打输了也没必要丢命。
我们细看刘备与曹操孙权,就会发现他们三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曹操有青州兵、徐州兵和诸夏侯曹的家丁部曲,孙权有父兄留下的百战精兵,而刘备在荆州和益州都是进占时间较短的外来户,所以爱惜士卒的关羽魏延失利的时候,手下都一哄而散甚至反戈一击,说明他们的部下都还没有养熟。
没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主,也没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将副帅,刘备带着忠诚度几乎为零的蜀军,打顺风仗还可以,一旦战事失利,大家就会纷纷作鸟兽散--管他天下姓刘姓曹还是姓孙,命是自己的,没了脑袋,一切归零。
夷陵之败,刘备天时地利人和尽失,即使诸葛亮亲临一线,也未必能扭转战局。伐吴之战就是一步死棋:走是死,不走也是死,即使明知必输也不能不打。
当然,把刘备兵败夷陵归咎于没有称职的参谋长、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没有肯舍生忘死作战的士卒,这三个理由好像都不太充分,要客观公正地评说夷陵之战,还得呈请读者诸君发表高见:丢失了荆州和关羽,刘备不起兵伐吴,会带来哪些恶果?吴国不可不伐,如何调兵遣将、采取何种战略战术,才能迫使孙权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