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会失败是哪些原因导致的?(2)

2025-06-23 06:42  互联网

在汉末乱世,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三方都是在凭实力说话,曹魏攻吴而蜀汉不趁火打劫,主要就是因为刘备病重,那一纸盟约,是可以随时撕毁的--孙权已经撕过两次了,刘备撕一次有何不可?

因为刘备的健康原因,蜀汉失去了最好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收复荆州重创东吴的大好机会,忙过刘备的后事,荆州已经被孙权消化得差不多了,曹魏大军也被东吴顶了回去,诸葛亮也只能接受隆中对变成跛脚鸭的现实。

刘备有英雄之志、枭雄之心、豪雄之气,他能在汉末乱世杀一出一条血路,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孙权比他还是差了一个档次,这样的英雄,不可能有仇不报、失地不复。

刘备出兵伐吴是唯一的选择,诸葛亮当然不会反对,因为忍气吞声的后果谁也承担不起:打得赢打不赢是一回事,想不想打、敢不敢打是另一回事,被卸了一条胳膊而不吭声,天下人都会瞧不起刘备,蜀汉的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必打之战,而且是有可能打赢之战,换做读者诸君是刘备,这场仗也不能不打,赵云的劝谏细想起来根本就站不住脚,"先灭魏,则吴自服"更是一厢情愿。

刘备伐吴,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有必要,如果他打赢了,或者孙权在军事压力下屈服,交还荆州和叛徒,那就会成为刘备宏图霸业的一个亮点,而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刘备打输了,口水自然倾盆而下,原本不反对的诸葛亮,也被罩上了"屡谏不从"的光环,事实上诸葛亮对诸葛亮伐吴,在正史中只表过一次态:"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伐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好参谋长:如果法正当参谋长,伐吴之战根本就不会输!

诸葛亮的说法不无道理,刘备之所以能打赢汉中之战,连曹操都知道法正起了决定性作用:"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时说曹操是在给自己找台阶:"蜀与汉中,其由唇齿也。刘主之智,岂不及此?将计略未展,正先发之耳。夫听用嘉谋以成功业,霸王之主,谁不皆然?魏武以为人所教,亦岂劣哉!此盖耻恨之馀辞,非测实之当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