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方孝孺是真的假的 方孝孺被杀十族是真的吗(3)

2024-01-29 11:42     互联网

对于朱棣而言,其实杀方孝孺没有对错之分。自古成王败寇,方孝孺作为败者一方的成员,加之又誓死不降,因此无论如何,朱棣断然不会留下这一"祸害"。要了解,方孝孺可是明初大儒,师承元末被誉为"天下第一儒"的宋濂,他在士人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极其显贵的,如若朱棣放过方孝孺,而方孝孺却一意孤行的要与朱棣对抗,凭借着他在士人圈中的影响力,他绝对能给朱棣造成一定的伤害,虽说不能够推翻他,但是恶心一下他,给他的继位抹上一些黑点,让他身后名变污,这却是完全可以的。

因此,对于朱棣来说,在方孝孺打死都不投降的情况下,杀他是唯一的选择,留着他对朱棣没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是"祸害遗千年"。至于为何要诛杀方孝孺全族,个人认为这就是朱棣在立威。毕竟朱棣是属于实实在在的谋朝篡位,说白了就是逆贼,他的帝位得来的就不光彩,此时天下有一半的读书人和官员或是明里,或是暗里的反对朱棣的。因此,对于朱棣而言,他要想稳定住自己的帝位,就必须立威,让天下人害怕自己,不敢反对自己,由此作为天下读书人所敬仰的方孝孺,他自然就成为祭旗的对象,"灭其全家,以堵天下攸攸之口"。

而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朱棣杀方孝孺,自然是杀错的。方孝孺在他们眼里,可是道德的典范,是读书人的标杆,是"天下读书种子"。因此,杀掉方孝孺,对于读书人来说,就是浇灭了他们所有的希望。

当然,无论方孝孺被杀的对与错,方孝孺的精神却是让人值得尊敬的,你说他愚忠也好,还是愚蠢也好,他对于自己心中的那份道义的坚持,并为此不惜"以身殉道",是"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份精神就值得我们为之尊敬。正所谓"明代学问文章远逊唐宋,惟气节独高千古。其倡之者,方正学也。……宋儒道学,至元末而已衰,地方正学以气节振之,一代忠臣烈士,接踵而出。论明儒者,当以方正学为第一。《明儒学案·师说》始于方正学,得之矣",其坚持道义、英勇就义的气节足以让他彪炳史册,流传千古。

当时,对于方孝孺而言,其要保住身家性命并不难。他与齐泰、黄子澄两人不同,他并非是主导削藩的核心人物,再者他虽为建文帝在削藩一事上出谋划策,但建文几乎就没有采纳过他的计策,所以他对朱棣而言,并没有那么的遭人,且当时方孝孺的名声又极为显贵,朱棣急需借用他的名声去安抚天下的读书人,因此如若他投靠朱棣,朱棣断然不会杀他,反而有可能让他"使稍稍迁就,未必不接迹三杨",即跟杨荣、杨士奇、杨溥一样,成为内阁大臣。

方孝孺也未必不知,拒绝朱棣,后果会十分严重,而只要他答应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但能保住性命,荣华富贵也会接踵而来。但是,方孝孺实在太刚,他不愿意去受一个篡夺皇位的藩王驱使,因为在他看来,朱棣就是一个乱臣贼子,跟着他干,就等于背弃自己的道义,而背弃了自己的道义,就等于是让自己生不如死。他不愿背叛他曾经为之效力的建文帝,不愿为苟且偷生而丧失气节和操守,所以与其生不如死,还不如慷慨就义来得痛苦,最终他选择了慷慨就义。

只得说,方孝孺是"读书种子",当时的第一大儒。

对于天下而言,方孝孺贡献无疑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他视道义为生命的精神,替天下"正统"之说重建了道义原则。明之前,对于正一统说,人们只重视大一统,而轻道义,基于此,当时皇帝为了争夺正统的身份,往往是不择手段,利用武力来解决一切,致使生灵涂炭,生灵涂炭。但是,随着道义原则的重建,在方孝孺的熏陶下,天下人对于正统的看法,开始慢慢倾向于是否道义,如若其皇帝不道义,则势必会被天下人所声讨,其势必不稳固。

由此,为了让自己的帝位稳固,皇帝往往就只能是或被迫,或主动地讲道义,因此这就有效的抑制统治者的欲望和滥权,因为道义在公不在私。将道义高悬于世俗和强权之上,突出"正"在正统论中的地位和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读书人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从而避免了正统论沦为帝王之术的附庸,反而是成为了一种能约束帝王行为的存在。

今日关注
更多